第139章 力挽狂澜者[第1页/共4页]
李光弼(708 年-764 年 8 月 15 日),契丹族,本籍营州柳城,京兆万年人。他是唐朝中期名将,与郭子仪并称为“李郭”,也是安定安史之乱的主将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3. 马嵬兵变与灵武称帝:
李光弼自幼严厉、刚毅,有雄才大略,善于骑射,熟读班固的《汉书》。开元年间,幼年参军担负左卫左郎将,后历经多职历练,逐步崭露头角,因击破吐蕃与吐谷浑的军功,进封为云麾将军。
代宗、德宗期间的起起落落:唐朝宗即位后,召李泌回宫,开初安排他居住蓬莱店书阁,后因权臣元载、常衮忌恨,他前后被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峡团练使、杭州刺史等职。唐德宗即位后,将他召回行宫,授官左散骑常侍。
郭子仪以其出色的军事才气、虔诚的品德和高超的政治聪明,成为唐朝的中流砥柱,为唐朝的稳定和生长做出了首要进献,也为后代所敬佩和赞誉。汗青上对他的评价极高,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他“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穷奢人欲而人不非之”。
遭人忌恨:李泌因和肃宗靠近,遭到崔圆、李辅国忌恨。两京光复后,他便阔别朝堂,隐居衡山。在衡山期间,他用心研讨《中庸》等儒家典范,还曾将一根形状如龙的松枝献给肃宗。
帮手肃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发作“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求访贤士,李泌前来互助。肃宗欲任命他为右丞相,但他坚辞不受,只愿以来宾身份相随。肃宗与他外出并马而行,寝息对榻而眠,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讨。
河阳之战:乾元二年(759 年),史思明兵分四路打击汴州,李光弼让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死守汴州十五日,本身则返回洛阳安插。许叔冀归顺敌将史思明后,敌军兵锋直指江淮地区。李光弼率部赶至洛阳,决定移军河阳。在河阳之战中,他批示若定,让部将李抱玉死守南城,本身则镇守中潬城,采取部将荔非元礼之策,击溃敌将周挚的打击。终究唐军斩首一万余级,活捉八千人,俘获二千马匹,军资东西不计其数,李光弼获得大胜。
郭子仪因功累迁至兵部尚书、司徒、太尉等职,爵至代国公,后又进位汾阳郡王。唐德宗李适朝尊郭子仪为“尚父”。建中二年(781 年),郭子仪于家中病逝,寿享 85 岁,获赠太师,谥号“忠武”,陪葬建陵,配享代宗李豫庙庭。
封王与立储: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 年)正月,被封为忠王,改名李浚,后又兼领朔方大使、单于多数护。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因遥率诸将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马之功,加封司徒。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太子李瑛被废杀,次年六月,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亨。
平叛计谋打算:李泌提出了一套平叛战略,建议命李光弼驻守太原,出道井陉;郭子仪光复冯翊,进入河东,以管束叛军的四员大将,再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靠边塞与李光弼构成犄角之势,攻取范阳,使叛贼落空巢穴。但肃宗急欲光复长安,没有完整采取他的建议。
2. 平叛军功:
总的来讲,李亨在安史之乱的动乱局势中即位,为安定兵变、稳定唐朝局势做出了必然进献,但他重用寺人等行动也为唐朝前期的寺人擅权埋下了隐患。他的平生充满了波折和应战,是唐朝汗青上一名具有首要影响力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