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答题:从始皇开始》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39章 力挽狂澜者[第2页/共4页]

聪明早显:李泌自幼便以聪明过人闻名,唐开元十六年(728 年),年仅六岁的他在朝廷广招讲论佛、道、儒三教之人到宫中辩论时被保举入朝。面对唐玄宗和燕国公张说的测试,他对出“方如行义,圆如用智,动如逞才,静如遂意”的下联,获得玄宗赏识,被赐五匹锦缎。张九龄也对他的前程极其看好,与他来往密切,还称他为“小友”。

遭人忌恨:李泌因和肃宗靠近,遭到崔圆、李辅国忌恨。两京光复后,他便阔别朝堂,隐居衡山。在衡山期间,他用心研讨《中庸》等儒家典范,还曾将一根形状如龙的松枝献给肃宗。

出身背景: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生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出世前,父亲李隆基正与承平公主争斗,曾想让母亲杨氏打胎,但终究作罢。他出世后被送到太子妃王氏(王皇后)身边扶养,王皇后被废后,他落空了这一首要庇护。

总的来讲,李亨在安史之乱的动乱局势中即位,为安定兵变、稳定唐朝局势做出了必然进献,但他重用寺人等行动也为唐朝前期的寺人擅权埋下了隐患。他的平生充满了波折和应战,是唐朝汗青上一名具有首要影响力的天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禄山背叛。郭子仪率军出单于府,收静边军,斩杀叛将周万顷,又在河曲击败叛将高秀岩,光复云中、马邑,打通东陉关,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太原之战:至德二年(757 年),叛将史思明、蔡希德、高秀岩、牛廷玠率众十余万攻打太原。当时李光弼历经河北苦战,麾下独一不敷一万的士卒,但他反对筑池恪守的建议,亲率士卒百姓于外城发掘数十万壕沟。他还采取挖隧道、用抛石车、隧道擒敌等战略,胜利抵抗叛军。终究大破敌军,斩首七万余级,极大地鼓励了唐军士气,为光复两京奠定了根本。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着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20 卷行于世,但已佚失。《全唐诗》收其诗 5 首,《全唐文》存文 2 篇,《唐文拾遗》存文 1 篇。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多次化解朝廷内部和内部的危急,为唐朝的稳定和生长做出了首要进献。

出运营策:

1. 出身尽初期经历:

李光弼(708 年-764 年 8 月 15 日),契丹族,本籍营州柳城,京兆万年人。他是唐朝中期名将,与郭子仪并称为“李郭”,也是安定安史之乱的主将之一。以下是对他的详细先容:

重用寺人:李亨以为武将难相统属,乾元元年(758 年)玄月,他诏令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共同讨伐安庆绪,但派寺人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导致寺人权势进一步扩大。

常山、嘉山之战:天宝十五年(756 年),经郭子仪保举,李光弼出任河东节度副使。他与郭子仪东出井陉,光复常山郡,善待降将史思义。后采取“以逸待劳”之策,以五百劲弩杀退史思明的两万兵马。随后又结合郭子仪于九门西大败史思明,光复藁城等十余座县城。六月,在嘉山之战大胜叛将蔡希德、史思明和尹子奇,斩首一万余级,活捉四千,动静传开,河北十余郡重新归顺唐朝。

河阳之战:乾元二年(759 年),史思明兵分四路打击汴州,李光弼让汴滑节度使许叔冀死守汴州十五日,本身则返回洛阳安插。许叔冀归顺敌将史思明后,敌军兵锋直指江淮地区。李光弼率部赶至洛阳,决定移军河阳。在河阳之战中,他批示若定,让部将李抱玉死守南城,本身则镇守中潬城,采取部将荔非元礼之策,击溃敌将周挚的打击。终究唐军斩首一万余级,活捉八千人,俘获二千马匹,军资东西不计其数,李光弼获得大胜。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