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唐霸皇李恪》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唐朝的官职制度(下)[第4页/共8页]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16《北史》说:

专勤谨慎,宿卫如法,便习弓马者为上,番期不违,职掌无失,虽解弓马,非是灼然者为中,违番不上,数有犯失,好请私假,不习弓马者为下。

明经、进士两科,最后只是试策,测验的内容是经义或者是时势。太宗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进士科加试读经史一部。高宗调露二年(公元680年),进士科加试帖经。永隆二年(公元681年),明经加试帖经,进士加试杂文。这类测验体例,侧重帖经,士子死记硬背,毫无实际意义。至玄宗时,又规定加试诗赋,据《新唐书·杨绾传》载:

这九等配置体例(《大唐六典》、《通典》、《册府元龟》等书的笔墨略有差别)把各种官员的功过吵嘴辨别得非常清楚。流外官,以行能功过分四等:清谨勤公为上,执事忘我为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亲、勋、翊三卫及王府执仗婚事、执乘婚事等佐卫职员皆以其行能功过分为上、中、下三等。《大唐六典·尚书吏部》考功郎条说:

从上文能够看出对百官的政绩评定品级与起落奖惩有密切的干系。

州县官吏平常事情,都算职分内应做的事,不在计课以内。所谓“职分”事,据《唐会要》载,大中六年(公元852年)七月考功司的奏文说:

隋唐的科举制是提拔官吏的首要体例,共同着这类提拔体例,唐王朝又对官吏的功过、操行和才气规定了一套考核轨制,这便是考课。

总之,自魏晋以来所形成门阀的九品中正制,至唐朝才完整拔除。因为隋唐实施科举制,普通有才学的人,才有登阶仕进的机遇,也能够与世族官吏通婚攀亲。因而,家世之风随之式微。门阀世族的式微,非贵族出身的新兴地主阶层的鼓起,朱门世族在政治上独占上风的职位便开端摆荡,“九品中正”制天然也随之垮台了。以是,依托测验成绩,不靠家世的科举轨制才应运而起。“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取人,取人大权把握在大小中帮手中,而科举轨制是以学业取人,取人大权把握在天子手中。科举轨制的建立,可谓中古社会政治上的一大窜改,这类提拔官吏的体例,多为后代因循。我们以为,科举轨制一方面是统治阶层提拔官吏轨制的一猛进步,同时也是封建**当局樊笼知识分子,使他们变成书白痴的一种手腕。

最后再谈谈唐朝官员的俸禄以及致仕轨制。唐朝官员从当局那边所得的俸禄包含禄米、地盘、俸料三大项。

自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始,鼓励官方学习技艺。而后,凡理科测验之年,同时停止武科。武科测验项目以骑射为主。考场由兵部主持。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玄宗御勤政楼,试博通坟典,洞晓玄经、辞藻宏华、军谋出众等举人……取词采宏丽外,别试诗赋各一首。

常科,每年分科停止一次。其考生首要来源是生徒与乡贡两方面。在唐朝,中心和处所都设有黉舍。中心有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处统统州县学。这些黉舍的门生都有必然的名额。门生退学春秋和学习年限,也有明白的规定。学习的内容首要有《诗》、《书》、《易》、《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儒家典范。若学书、学算、学律的,则首要学习有关文学、算术、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册本。每年夏季,国子监、弘文馆、崇文馆以及各州县学都要将经测验合格的门生送尚书省插手测验。这些考生,就叫做生徒。那些不在黉舍学习而学业有成者,则向州县“投牒自举”,即以书面情势提出申请,经测验合格,由州送尚书省插手测验,这些考生随各州进贡物品解送,以是称为乡贡。《通典·推举三》说: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