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唐霸皇李恪》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唐朝的官职制度(下)[第1页/共8页]

武则天载初元年(公元689年)仲春,亲身在洛阳殿策问贡士,开后代科举轨制殿试之先例。不过,唐朝的殿试,只是在特别环境下才停止的,并没有成为轨制。

诸食禄之官,考在中上已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下已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若私罪下中以下,公罪下下,并解见任,夺当年禄,追告身,周年,听依本品叙。

魏晋今后,诸州皆置大中正,以鉴别流品,隋时避杨忠讳,改成州都,而去中正之名。

官员致仕时可享用必然的报酬,据《唐会要·致仕官》说,有的能够加官一级,有的只是换了一个官名而品秩并未窜改(致仕后,例晋一级,至宋朝才成为轨制)。在经济报酬方面,五品以上者致仕,毕生能够享用半俸,惯例可给全俸。六品以下者,旧制前四年给半俸,天宝时令给至毕生。别的,三品以上致仕者还享用朔望听朝参,其班列在本品现任官之上,以表尊崇。这些轨制和规定对于鼓励官员退休是有必然感化的。

隋朝同一中国今后,曾一度实施“九品中正”制。因为隋文帝杨坚的父亲名忠,为了避讳,将中正改名州都。《通典·职官》说:

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高低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从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凡制敕不便,有执奏者,进其考。

测验与保举相连络,对提拔人才曾经起过主动的感化,但是也为那些达官朱紫营私舞弊大开便利之门。他们操纵权柄,为本身或同僚的后辈拜托,乃至对主考官停止威胁。比方天宝年间,礼部侍郎达奚珣主持测验,不筹办登科杨国忠的儿子杨暄,杨国忠晓得后,大发雷霆,达奚珣被迫登科了杨暄,并且使他名列前茅。

(二)地盘。在均田轨制下,唐朝职事官、散官、册封、勋官等都可按品级受职分田和永业田。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载,一品有职分田12顷,二品10顷,递至九品2顷,皆给百里内之地。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三品10顷,递至九品2顷50亩。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递至队正、队副80亩。别的,又有永业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品6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顷,递至九品2顷。上柱国30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如果职事官被解免者,则追回田亩,若被除名者,则仅受口分之田,若袭爵者,不另给田亩。这些规定,只是当局的一种限田办法,并不能实授其地。不过,《食货志五》说:“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但从白居易的《问议百官职田》看,唐朝官员从当局那边所得地盘支出首要还是靠职分田。职分田普通按每亩收六升的租率出佃,所谓“依品而授地,计田而出租”。

各赐与符,而印其上,谓之“告身”,其文曰“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自出身之人,至于公卿皆给之。武官则受于兵部。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位极人臣,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

其黔中、岑南、闽中郡县之官,不由吏部,以京官五品以上一人,充使就补,御史一人监之,四岁一往,谓之“南选”。制科,是由天子下诏临时停止的测验。唐朝制科,项目繁多。王应麟《困学纪闻》说:“唐制科之名,多至八十有六”。此中最闻名的有贤能刚正、直言极谏;博通坟典,达于教养;军谋宏远、堪任将率;详明政术、能够理人等。应制科测验的,可以是得第得官的人,可以是登过常科的人,也可以是百姓百姓。制科测验,由天子亲身主持。《通考·推举考三》说:“试之日,或在殿廷,天子亲临观之。试已,糊其名,于中考之。文策高者,特授以美官,其次与出身”。固然如此,制科在人们心目中的职位还是不如进士科。《封民闻见记》说:“制科出身,名誉虽高,犹居进士之下”。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