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官职制度(上)[第1页/共8页]
陈国公侯君集(李世民气腹、篡位主谋)
这些流外、视流外官都是胥吏正色者。这些人若颠末一定时候的考课或有功劳,能够升入初级的流内官。
3御史台
郑国公魏徵(中国第一谏臣、窦建德旧部、太子李建用亲信)
卫国公李靖(论军功,初唐第一的军事大师)
邢国公刘政会(唐高祖期间的功臣)
莱国公杜如晦(李世民气腹、摆布手)
勋官本来是赐给建功将士的名誉称呼,厥后文职朝官也有赐给的。隋文帝时,采取北周之制,定勋级自上柱国至都督共十一等。唐武德、贞观时有所改易。因为当时勋官与散官称呼不异,不易辨别,以是高宗咸亨五年(公元674年)再加以鼎新,定为十二转,以下表:
此中,剑南西川节度使是调派,光禄大夫是散官,检校吏部尚书是检校官,同平章事是使相。只要成都尹才是职事官,上柱国事勋官,陇西郡建国公是册封,食邑二千户是其所带的虚封。
隋代及唐前期已有检校官。当时的检校官是在正式任命之前而暂期间理某职的意义。如贞观六年(公元623年)唐太宗以魏徵为检校侍中,那是叫他暂期间理侍中的职务,贞观七年才正式任命为侍中。自玄宗今后,因为使职、调派轨制的生长,检校官的含义就有所窜改了。当时各种使职,特别是诸道使府建功的将校,大多带中心台省的官衔,上自三公、仆射、尚书,下至郎中、员外郎、校书郎。这些官衔均称为检校官。他们并不在该部分任职,只是挂衔表示其职位之尊崇和升迁之经历罢了。比方杜甫,世称杜工部,实在他并未在工部担负过任何官职,只是在西川节度使严武幕府里当参谋时曾经挂过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另有带御史台职称的,如御史大夫、御史中丞、御史等,这类称为宪官。如元稹有一首诗,题为《送东川马逢侍御史回十韵》,马逢并不是御史台官员,侍御史只是他所带的宪官称呼,实在他是东川节度使下的一个幕职。别的,有的节度使还带“同平章事”的头衔,则称为“使相”,实在也是不问宰相事的。
兵部职责:军籍办理、军官提拔、兵马调谴、军训讲武等。
除将士授勋外,其他朝官文臣以及无军功者也可授勋。这首要视其政绩之好坏而定,也有特恩犒赏者。五代承唐旧制,唯其授勋特重资格,对文武官授勋规定更加明白。据《五代会要·司勋》载,后唐天成三年(公元928年),庄宗敕曰:
4九寺五监
在唐初,承隋制,中书令(中书省)、门下侍中(门下省)、尚书令(尚书省)都是宰相级别。
体味了唐朝各种官称名号后,我们对唐朝官员头上所戴的一顶顶“桂冠”便能够一目了然,比方《旧唐书·宣帝纪》载,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一份制书称:
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都是正一品,职位极高,但都是虚衔。唐朝并没有大臣伶仃担负三公之职,是亲王、三省领袖等的加官罢了。安史之乱后,武风骚行,太尉职位超出了太傅、太保,仅在太师之下。
道的轨制也被日本学去了,日本当代把日本分为南海道(四国)、西海道(九州)、山阳道、山yin道、东山道、东海道、北陆道、北海道等。
河间郡王李孝恭(李世民堂兄、唐高祖期间的功臣)
闻名的范阳节度使有张说;王晙;薛楚玉(薛仁贵之子);张守圭;李适之(与贺知章、李白、张旭等并称醉中八仙,废太子李承乾之孙,唐太宗之曾孙);河东裴氏的裴宽;粟特人安禄山;封常清;突厥人史思明;李怀仙;朱希彩(李怀仙部将、弑杀李怀仙自主);朱泚(李怀仙部将、众将弑杀朱希彩后奉其为主);朱滔(朱泚之弟);刘怦(朱滔部将,朱滔病逝以后,成为担当人);刘济(刘怦之子);朱克融(朱泚之孙,军中叛变赶走了朝廷任命的节度使张弘靖,奉其为主);李载义(宗室,幽州众将先生弑杀了朱克融、朱延嗣父子两任节度使,朝廷任命其为节度使);杨志诚(赶跑了李载义后自主);史元忠(杨志诚部将,众将赶跑了杨志诚后,奉其为主);陈行泰(史元忠部将,弑杀史元忠自主);张绛(弑杀陈行泰自主);张仲武(史元忠部将,弑杀张绛自主);张直方(张仲武之子,投降逆贼黄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