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顺治为什么要净发出家[第4页/共4页]
顺治在宫中净发削发,其另一个启事,是豪情上遭到了重创——他的爱妃董鄂氏归天了。
学界人士曾遍及以为,顺治帝打仗佛教,开端于同京师海会寺主持憨璞聪的会晤。那一年,是顺治十四年(1657)。但据中国第一汗青档案馆保存的“内国史院满文档案”的左证,晏子友先生论证了顺治帝应当是在八年的秋冬,通过熟谙在河北遵化景忠山石洞内静修的别山法师而开端了诠佛教的。
而顺治入关后,因为其朝政被做摄政王的叔父多尔衮所把持,多尔衮对顺治的教诲,又采纳听任自流的态度,以是顺治的幼年和少年期间,像统统满族孩子一样,热情于骑马、射箭和围猎,对汉文明一片茫然。
综上所述,顺治帝在十七年(1660)十月,因佛教信奉的影响和爱妃董鄂氏归天的刺激,于西苑(中南海)万善殿,停止过皈依佛门的净发典礼,但不久即决定蓄发留俗。
但是仅凭碑文石刻的记录,多少有些孤证,而《清世祖实录》等汉文的官方档案中,又没有顺治曾经在八年驾临景忠山的记录。中国第一汗青档案馆保存的清初内国史院满案牍卷上面记录,顺治八年十一月初七日(1651年12月19日),顺治帝与皇太后、皇后一起行猎,驻于河北遵化。初八日住在高家庄,并在这一天,去了娘娘庙,赏和尚海寿千两银子。比及从滦州回銮的途中,在十仲春初三(1652年1月13日),再次去了娘娘庙,“赐京宗山……南洞之和尚伯三银一百两”。这里,娘娘庙是碧霞元君殿的原称,海寿即该殿的主持法师,而“京宗山”就是“景忠山”,“伯三”就是“别山”,只是因为在将满文翻译成汉文时,地名、人名的翻译利用的是音译体例,因之所选的音译汉字分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