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明枭相》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141章 佛老本一,二教无殊[第3页/共4页]

而急于保护嘉靖帝颜面的高拱等人,此辩成果充足让他们对劲。

于可远持续逼问道:“佛教多次法难是否皆与此有关?”

老谋深算的和尚们当然料事如神,却也没想到于可远会遴选如许一个刁钻的角度,直接承认《老子化胡经》的伪证性,反而从《老子化胡经》对佛教生长的实在帮忙上,展开了毫无缝隙的辩论。

哪怕有多次的灭佛行动,也只是政治上倔强的灭佛,并不能从实际和思辨角度真正将佛教驳斥,佛教便在这无数的磨难中演变、生长,成为中原文明中难以消逝、不成或缺的构成部分,它不再是“蛮夷教派”,而是真正正正的汉地本土教派。

李王妃从台阶缓缓走了下去,来到李王妃身边,“海先生请起。”

“佛教最后传入汉地之记录,见于《魏略·西戎传》: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支王使伊存口传浮图经。然佛教在汉地生长,倒是东汉明帝永平今后,明帝遣使天竺问佛求法,天竺和尚迦叶摩腾、竺法兰随使入京,明帝在洛阳为其立白马寺,后出《四十二章经》。这类外来文明传入,必会与本土文明产生抵触碰撞,按照《高僧传》记录,迦叶摩腾‘不惮疲苦,猫涉流沙’,在洛阳,明帝虽以礼相待,‘立精舍以处之’,但时人却‘未有归信者’,只能‘蕴其深解,无所宣述’,乃至遗憾‘人缘未熟’。《理惑论》也记录当时对佛教‘士人学士多讥毁之’。”

但因它而产生的影响,会垂垂涉及至北京,在皇宫的每一个角落生根抽芽。

闻听此言,方才还神采丢脸的羽士们一个个惊得伸开嘴巴。

“孟贤人言:‘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文王生于岐周,卒于毕郢,西夷之人也……得志行乎中国,若合符节,先圣后圣其揆一也’。具有蛮夷血缘的舜和周文王皆被儒家奉为中原的先王,鄙人觉得,佛教圣贤为佛教在汉地之传做下不成消逝的功绩,使得佛教为我中原之佛教,为我汉地之佛教,亦如‘言中国礼节之盛而蛮夷无也,言蛮夷虽有君长而无礼节,中国虽偶无君,若周、召共和之年,而礼节不废,故曰蛮夷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是以,佛教本无汉地之礼,因有道儒之助,三教之争是融会之争,是合作之争,是礼义与非礼义之争、品德与非品德之争、文明与蛮横之争,亦如本日之‘老子化胡’之辩,不过我泱泱中原、中心之国的文明之辩,诚如韩愈所言,‘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而夷之,夷而进于中国而中国之。’在汉地认识尚处于抽芽状况吗,周礼相对于夷礼并无明显上风,夷礼也应遭到赞美,何况汉化后的佛教?因此,鄙人觉得,老子化胡,其文虽伪,用夏变夷,方有本日之佛教,故虽无‘老子化胡’,实有‘老子助胡’。”

这个题目,他最好的挑选就是沉默。

“你来到这里,仿佛抱有必死的信心。”李王妃问。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