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大明首相》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一百三十五章 边关锁钥[第1页/共2页]

“金湖,我说这些天我内心何故不结壮,本来关键在此!”王崇古镇静地说,旋即向不远处的亲随叮咛道,“传本部堂的号令,当场鞠问,速来禀报!”

王崇古向前走了几步,世人刚要跟从,他摆摆手,表示止步,只唤方逢时上前,两人并肩在堡墙上踱步。

西风一动劳宸忧。

居者劳劳戍者愁。

“中玄不唯识见超迈,且才调卓著,朝廷得其主持,真乃大明之幸!”王崇古手捻髯毛,感慨了一句。他与高拱不唯有同年之谊,更因外甥张四维颇受高拱赏识,经常在他们之间通报动静,是以他对高拱知之甚深。外甥张四维传达的高拱的嘱托,让王崇古有几分奋发,同时也感到压力甚大,不敢稍有懒惰。固然到任后即马不断蹄巡查、摆设,与兵部衔接,统统都已到位,但他还是心中忐忑,总感觉另有事情要做而没有做,是以整日神采凝重,苦衷重重。

“自成祖起,前后在大同境内八百里长城构筑墙堡五百多座,边墩、火路墩一千五百多个。这条带形的防备线,蜿蜒于大同北部丛岭沟壑之间,如道道重障,保护着大同。”方逢时向北一指,向总督禀报着。

“岂止如此,”王崇古感慨着,“北边屯田荒凉,盐法阻坏。每年输边之费有增无减,拖累得举国怠倦极矣!长此以往,国度将有力支撑!”

一行人簇拥着王崇古往关隘走,见他一起紧闭嘴唇,深思不语,也都不敢出声。走了一箭远的路,王崇古立足了望,一眼瞥见败胡堡关隘,两个乞丐模样的人躲躲闪闪,俄然大声道:“来呀,把那两个乞丐拿住!”

“是啊!”方逢时感慨道,“塞下多畏北虏劫掠,久已废耕,我近边膏腴地土皆荒凉不治。临边百姓堕入肝脑涂地,父子伉俪不能相保的地步。”

大同府阳和县,地处大同城东北,紧邻长城,为国朝“极冲”之地。这里,不唯城池坚毅,且文武衙门浩繁,仅文官衙门,除了县衙外,另有位于东街的巡按御史察院、西街的兵备道衙门。而坐落在县城南街路西的一座大院,在隆庆四年春,整修一新,宣大总督自怀来移驻阳和,这里便成了总督辕门。辕门摆布,对称而立两座极新的牌坊,左边一座上书“节制三镇”,右边一座上书“边关锁钥”。

“果不出所料!”王崇古道,他蓦地回身,叮咛道:“将二人带到堡内操守府,本部堂要亲身鞠问!”

闻节钺已抵云中,长城有托,圣主可无北顾之忧。幸甚幸甚!仆本陋庸,谬鹰重担。诚欲为主上扶纪纲,正民风,用才杰,起事功,以挽刷颓靡之习。顾才不称心,恐终不效于用。匡我不逮,甚有望于知己。惟不吝训迪,乃征夙爱也。

亲兵闻声奔去。方逢时不解地看着王崇古,见他脸上遽然间闪现出了笑意。

“金湖,”王崇古叫着方逢时的号,指着关外说,“你看,村庄冷落,无复有火食,其状甚惨!”

这天辰时,新任宣大总督王崇古,身披大氅,骑在一匹高头大顿时,在巡抚方逢时、总兵马芳等人的簇拥下,出了县城北门,沿长城巡查城堡墩台。

但是,两人一时也不知从何动手,心中没底,遂堕入深思中,冷静地沿堡墙走了一圈,又进堡内检察一番,王崇古一指关隘:“去看看。”

长城自居庸关以西,分南北两线到山西偏关汇合,被称为内、外长城。外长城即居庸关西北经赤城、崇礼、张家口、万全、怀安而进入大同府的天镇、阳和、大同、左云,经右玉、平虏达于偏关。王崇古不辞劳苦,一起巡查了沿边的平远堡、新平堡、保平堡、桦门堡、永嘉堡、瓦窑口堡、镇宁堡、镇口堡、镇门堡、守口堡、靖虏堡、天成城,镇边堡、镇川堡、宏赐堡、得胜堡、镇羌堡、拒墙堡、镇虏堡、镇河堡。十天后,到了平虏城,午后登上了败胡堡关墙。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