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二章[第2页/共3页]
“与你叔大何干?”高拱硬邦邦地说。
“传请!”张居正利落地说。
“这……”高拱寂然地瘫坐在坐椅上,很久无语。
张居正刚回到家,正在用晚餐,游七禀报:山东巡抚梁梦龙急足到。
“胡槚疏言甚么‘误国病民’,甚么‘古人既误’如此,委实有些刺耳,心还是好的。他是玄翁的弟子,谅不会用心调侃玄翁,玄翁不必介怀。”张居正持续安慰道。
高拱一扬手道:“这个我倒是没想过。”
“哈哈哈!”曾省吾大笑,“果不出所料!就算他胡槚是不随众觉得是非的人,一到山东,恐怕也只要随梁、王二人觉得是非了。”
“虏患都能消弭,莫非漕运这个困难破解不了?”高拱拉了张居正一把,表示他边走边说。
张居正走畴昔,体贴肠问:“玄翁这是……”高拱指了指书案上的文牍,张居正拿起阅看,仓促阅罢,道,“喔呀,胡给谏踏勘的倒是详确,只是如此一来,胶莱河工,恐要……”
写毕,即唤张四维来见,叮嘱道:“督河工之职,不再任命;漕运总督之任,亦暂缓呈奏。”
高拱一笑:“或可谓之因祸得福,也未可知嘞!”似不肯再言,忙转移话题道,“宣大开市期近,不会有甚闪失吧?”
“虏患能不能弭,实则取决于识见与魄力,”张居正道,“漕运则不然。
又给梁梦龙修书:
“如何,玄翁,景象有变?”张四维吃惊地问。
高拱连连摆手:“不议便可预知其果,必是反对声一片。”
人回,草草布意,以安执事之心。抚、藩二员,亦乞告以仆意,恐其不喻,谓与初议相左,而意或有不畅也。
“待毒手的事打理伏贴,再说改政体。”高拱顾自说着,“漕运之事,待多方咨访后再定。”说着,起家往外走,长叹了一声,“阁务不能停啊!”
张居正也跟了出来,一脸愧色道:“玄翁,居正亦未推测胡槚会上疏反对开河,早知如此,当初不该建言差他去。”
新河之议,本出仆意,然非有用心也。今执事查勘详悉,明示不成,不循仆意,亦可谓无用心矣!愿即题止可也。盖可开则开以济运,所觉得国也;不成开则止,以免有利之害,亦所觉得国也。而我何与焉?其初献议之人,亦须善慰遣之,无让其失策,恐阻将来任事者之心。至于海有可通之路,闻之甚喜。但不知事果何如,殊切悬企。倘有下落,愿早见知,若得谐此,则于国有万分之利,而又无一毫之劳费,纵使新河可开,亦不及此,而况云不成耶!执事忠于谋国,勉强明尽,而又不依违顾望,徒事迎承,仆实心折之。
新河之议,原为国计耳。今既灼见其不成,则亦何必罄有效之财,为无益之费;持固必之见,期难图之功哉!幸早以疏闻,亟从寝阁。
苟率意出内帑百万之费,以开三百里无用之渠,如误国病民何?臣请亟罢其事,并令所司明示新河必不成开之端,勿使古人既误而复误先人也。
“漕运困难不能破解,何尝不是囿于识见?”高拱一扬手道,“总在老路上修修补补,劳而无功,终归不是体例。”
“胶莱河之议罢,漕运困难如何破解?被困死?!”高拱烦躁地大声道。他一心为漕运困难无解而忧愁,并未想那么多,是以对张居正的安慰便生出多少恶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