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请假一天[第2页/共3页]
县学教谕、训导都是极贫寒的官,一年到头只要二十多两薪俸,改良糊口端赖四时八节祭孔庙分的胙肉和门生送的束脩,听宋时要宴客,都暴露了几分忧色。
宋时一听便知,这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
方提学没想到他做截搭题都能这么快,仿若不必思考、信手拈来普通,胸中蓦地生出一片爱才之心、考校之兴,顺手又考了一句“不亦悦乎—有朋”。
方提学听得的确有些冷傲——岂止破得工稳,从中透出的胸怀更是通脱大气,不愧是能叫济世兄一眼看中,当儿子般养在膝下的人。
桓先生故去不过四年不足,都察院故交、掉队天然不会忘了他,也没忘了他家里曾养过一个资质不凡的弟子。有了这个门生在面前,方提学也顾不上怒斥徐教谕等人,挥手叫他们分开,细心看着宋时。
说话间,宋时已经将高低题面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了纸笔,在纸上写下:“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
宋时垂下头应道:“有劳老先生挂念,恰是门生。”
方提学看着他落下最后一个字,渐渐将那句破题念了几遍,感慨道:“圣贤未言而六合浑然如太极,及其立言,则造化生焉,典章出焉,礼节立焉,王政备焉,百姓教焉……破得有廊庙气象。若你前面原题、起讲、入题、八比、大结也能做得这么好,这文章便不怕拿到方家面前了。”
谒见学政时,有宋时这个正主在前顶雷,他们内心仿佛都没那么怕了。
他正梳理思路,就听方提学说:“我也没工夫看你劈面做几篇文章出来,你只做出破题、承题来便可。”
方提学叫他提示了一下,倒想起宋时来了,细心看了他一阵,问道:“你就是宋时?你但是故河南道都察御史桓兄济世公的弟子?”
汀州府府试定在四月初,府试之初就有各县教谕领着已过县试的孺子到府城。到院试时,这群教谕也要在堂前听学政点名,一一认领本身县里的考生。
方提学到桌边拿起一本四书,顺手翻页,手指先点中此中一句,本身看了一眼,今后翻一页,再如此一点,恰好凑成个截搭题:乃是一句“皆雅言也—叶公”。
上过中学的朋友都晓得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题深印在脑海里,都不必像刚才那句一样先忆原文,略一回想朱子注释,便提笔写下破题——“说以学而深,便可决其朋之有也”。
现在府试还没发榜,院试题目方大人又早已拟好了,面前需求他这位学政措置的,也就是武平县儒生当众拦车伤人一案。武平县的儒生出了大岔子,主管学政的教谕又不在,以是这些日子,带着儒童到在府城等待测验的祝训导官就被方大人提到身边经验了好几次。
在广西荒蛮之地寻不到名师,只能看先生留下的旧书么?也是不幸……
方提学还记得当年在桓家吊孝时遥遥见过一面的少年,对比着面前仪容漂亮、身姿矗立,几近已长成大人的宋时,不由感慨道:“一晃数年,你也长大了。你是随父亲上任的?这些年跟着谁读书?”
雅言即常言,破题上半句即扣着“常”字,将原句中的字眼儿替代一下,就是贤人平素所说的言语……贤人之间有教养之功,就用“圣训”,“圣训之有常”。而下半题的“叶公”也要换一个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叶公是想晓得孔子之事,在破题中不能援引题面以外的原句内容,上半题的“雅言”恰好能够完美的弥补上这个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