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最终章[第2页/共3页]
1双目垂帘。
3.《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此法贵在对峙,行立坐卧之间,随时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光阴。凡人多在大病以后,方去寻求气功疗法,一旦病有好转,却又置之不睬,学者切忌此种弊端。
起首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入清炁,企图咽入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弥补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如许口呼鼻吸三次。
上述身静、心静、意静之三大层次,看似平常,并不平常。有人误以为做静功偏于性功,对于命功没有干系,实在不然。道家静功之奇妙,直指修炼真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贯穿在内,成为一部修炼*。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因而通过静功筑基,能够补足精炁神三宝之亏损,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地步,这也恰是丹道人手筑基的真正目标之地点。
入静工夫,首要还在本身悟解。
气功家讲静功,做到身材不动就是胜利,很难深切内涵的动机掌控,仅能保持身静。并且夸粗心念,更加难以做到心静,如许的做法不过达到初层罢了。普通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动机不动,即心静的境地,只能达到中层。只要道家真正的静功之学,由身静以后,进一步培养心静,又觉得心静并不完整,还要深切修习意静,方为静功之真境地,于此可见中华道家功法之高深。道家所谓玄之又玄,除将静功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三阶修习以外,往上并无尽头。另有最高一层,能够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道功”一方面事,且非普通人所能悟及,兹略不述。
2.炼习吐纳,最好连络太极拳之类的动功。盖“有动乎中,必有其静。”动静相兼,相互增益。炼技击者,亦能够此作为内功,只知蛮用拙力,不知以意领炁,以炁领形,毕竟落于下乘,且于摄生无益。
5天然呼吸。
2两耳返听。
人身如一小六合,心为天,肾为地,跟着行炁,心性垂垂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六合相合,以降甘露。”口内天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常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忙入静。津液为人摄生之宝,益津可化炁,津润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跟着修炼工夫的长进,津液更加甘美非常,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清闲谁得知”
3口须塞兑。
7.炼炁当禁烟洒,烟为火之象,火能烁金(肺),故抽烟多者肺先损,肺损则无以生秃。酒者,入于心经则多说话,人于肺经大声叫唤,人于肾经*不节,入于脾经不肯用饭,人于肝经大动肝火……各种风险,皆令人道乱而炁耗,故宜戒之。
3意静。
动机不动,谓之心静。做到身静以后,心中的动机尚未完整断根。这时,要用上述听息的体例,做到以心听气,心气合一。此时心无邪念,万缘放下,过去事情不回想,面前事情不挂念,将来事情不筹算,大脑神经完整进入虚无状况,如许就是内心天下获得温馨了。心中不起念,便是心静。心静,为静功当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