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民国地主不好当(北方篇)[第1页/共5页]
在清朝的时候,那些处所上坐拥广袤田土的地主缙绅们,常常有着举人、秀才、捐官(费钱买的官,多为虚职)之类的“功名”,很多人另有子侄或亲戚在朝廷内当官,从而编织出一张庞大的干系网。
在如许的环境之下,费事农夫当然是九死平生。地主们的日子也是暗澹非常。即使家里屯着些粮食和银钱,也得起首拿出来招募仆人,采办兵器,加高院墙,构筑土堡,抵抗匪贼和流民的劫夺,以及贿赂前来打秋风的军阀军队。能够保持保存就已是极度不易,更别提甚么豪侈享用了。
但是,跟之前的清朝比拟,浅显农夫的糊口前提不但没有更加的当代化,反而大幅度地恶化了——为了转嫁军阀们的苛捐冗赋,地主们遍及把种地的租子上涨到了六成至七成,如果只收五成租子的话,就已经算是天大的恩德了。在交纳了地租以后,佃农的余粮凡是已经不敷保持生存,为此不得不去借高利贷,从而堕入“借了新债还旧债”的螺旋圈套,从而负债越来越高,终究家破人亡。
在老一辈的很多民气中,最为典范的民国地主形象,恐怕莫过于《白毛女》当中的那位黄世仁了——他们通过巧夺豪取占有了大量的地盘,并且操纵把握的地盘残暴剥削农夫,不劳而获,并吞着农夫缔造的财产,过着荒淫无耻的糊口。
但是,一旦或人的地盘大到了如许的程度,如果手里没有一支过硬的兵马,那么底子就看不住场子。而有了上万亩地步,又拉起了大票兵马的人,凡是就已经是军阀而不是地主了。一旦被其他军阀击败,这些好不轻易弄到手的地盘,最后也别希冀还能保得住。
但是,如果你对打打杀杀之类的事情兴趣不大,只是想要过上比较当代化的糊口,那么可就非常困难了——按照1930年的一份统计,在河北清苑县11个村2000多户人家上万口人当中,统共只要自行车7辆、手电筒6个、热水瓶2个,而收音机则是一台都没有。电灯是不消想了,因为乡间普通底子没有电力,也没有自来水。如果还要本身弄发电机的话,仿佛只要那些雄师阀的家里,才气拿得出这很多款项。比方清末的袁世凯,在老故乡间退隐之时盖的别墅,内里不但有电力供应,还拉了电报线,连私家电报房都有。
想体例结好本地军阀也是一条门路,毕竟县官不如现管。但题目是大多数的军阀旋起旋灭,这个“现管”更替得实在太频繁。士绅们方才花大钱投资下去,军阀就已经通电下野了……因而又白忙乎一场。
固然地主们也试图走新期间的上层线路来保护本身权益,比方去竞选国集会员之类。但民国前期毕竟是一个“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年代,哪怕你在北京跟甚么高官攀上了友情,到了处所上也一定有效。
在这里,我们起首来会商一下民国期间地主们的糊口。
其次,在民国初年的河北、山东、河南、四川这些战乱频繁之地,就算是赶上了不兵戈的年代,军阀们为了扶养庞大的军队,以及保持豪华的糊口,从而分摊给地主们的赋税,也远比清末期间更加沉重。
而在这个标准线之下的地主和富农,自家种的小麦就算磨成了白面,也不敢多吃,要拿出去卖钱缴税,以及换一些洋火、食盐、布匹之类的必须品,只留下棒子面、高粱面之类的细粮来给本身充饥。
在如此频繁的战乱当中,不要说升斗小民的骨头都填了沟壑,就连地主士绅的生命也毫无保障。
必必要明白一点,那些穿越到民国的当代人,在能够挑选的环境下,除了少数想要搞红色反动的人以外,应当都不会情愿去当中下贫农或者拉黄包车的。而想要在民国期间过得比较面子,那么在乡间仿佛就得本地主老财,在城里则要当小资阔少,或者干脆直接当官走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