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为什么出家[第3页/共4页]
他的传记里就有耆婆为何削发的记录。悄悄点头:“以是你就跟着母亲一起削发。”
“因为你是鸠摩罗什啊!”
我难堪地扯嘴露一个丢脸的笑。这绝对是因为我读过关于他的记录,我晓得他初学小乘但后改宗大乘。我那番谈吐,不过是把小乘和大乘的大抵辨别背了一下罢了。而之前,他也透暴露猜疑,以是我能猜测出他现在踌躇的,恰是改宗题目。
他眉头微皱:“只是,何来‘有魔缠我’?”
他沉吟半晌:“这部经文里说,佛法鼓吹,是为了使盲者得视,聋者得听,哑者能言,佝者得伸,狂者得正,乱者得定,病者得愈,羸者得力,老者得少,裸者得衣。佛法光大,可使统统众生皆得划一,相视如父如母如兄如弟。也既是说,修行乃是为度化众生,而非小我得道。这些深意,罗什极之认同。”
踱步到他身畔,竭诚地看向他:“小乘是‘自了汉’,要摆脱必须削发。削发人不事出产,也无后代,若每小我都削发,长此以往,国度没法保存,人类便亡。以是当佛教跟世俗权力产生冲突,便有大乘出来窜改弊端。”
他站起家,踱步到窗边,无认识地扳手在身后,肥胖的背影孤清寥落。固然尚幼年,已经显出将来梵学大师的雏形。
我一向感觉佛教是个很成心机的宗教,佛教高僧实在都是哲学家。
他昂扬着头,油灯昏黄的光也袒护不住他脸上的满满自傲。流光溢彩的气度让我一时候竟有些看呆了。如此的自傲与早慧呈现在这少年身上,如同看到了将来一抹残暴的色采,用生命燃烧的冲天火光,熠熠生辉。
“艾晴,罗什何其有幸,能在芸芸众生中遇见你。”
“以是母亲问我是否情愿削发。我晓得削发能跟母亲在一起,便承诺了。”
他敏捷回身看向我,眼露赞成,脸上倏然明朗:“是,艾晴。在沙勒国我师从罽宾高僧佛陀耶舍,他向我传授大乘。这是罗什第一次触及大乘,一见之下便深深佩服。这些日子里,每日与你相处,听得你对大小乘用片语既能参透其意,我更是心神驰之。只是……”
我一听有点愣神了。是啊,不管他多聪明,也还是个离不开母亲的小童。这个削发的来由,多简朴。而他的平生,在七岁便因这一点头,一锤定音。
他的眼神超出我,飘向远方。我从速坐正身子,洗耳恭听。
我笑:“那是当然。大乘佛法会在汉地广为传播,生生不息。”
慧皎《高僧传》对耆婆为何削发的描述:“什母……因出城游观,见冢间枯骨异处纵横,因而深惟苦本,定誓削发,若不削发,不咽饮食。至六日夜,力量绵乏,疑不达旦,夫乃惧而许焉。以未剃发故,犹不尝进。即敕人除发,乃下饮食。次旦受戒,仍乐禅法。专精匪懈,学得初果。什年七岁,亦俱削发。”
慧皎《高僧传》记录的罗什从小乘转宗大乘时的遇魔事件:“后于寺侧故宫中,初得《放光经》。始就披读,魔来蔽文,唯见空牒。什知魔所为。誓心踰固。魔去字显,仍习诵之。复闻空中声曰:‘汝是智人,何用读此。”什曰:“汝是小魔,宜时速去。我心如地,不成转也。’愣住二年,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