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袁崇焕评传(7)[第2页/共4页]
当时主张和金人媾和,不但冒举国之大不韪,并且是冒汗青上之大不韪。中国畴昔遭到外族的军事压力而媾和,凡是老是屈辱性的,汉人对这件事具有先本性的恶感,非常便利的就将“媾和”、“投降”、“汉奸”三件事联络在一起。厥后袁崇焕被杀,“主张和议”是首要罪名之一。
皇太极对于缎布的要求一下子就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五,并且又建议以恰当礼品还报,但愿和议尽快办理,可见对于缔结战役的确具有极大诚意。他自知人丁与兵力有限,经不起耐久的耗损战。[9]而后每产生一次战役,便提一次战役要求。
手札中将金国(当时满清的正式国号是“金”,厥后才改成“大清”。[8]与中国平头并列。袁崇焕深切体味朝廷自高高傲,对于文书的体例非常看重,如将来信转呈,必然要碰大钉子,同时见到信中语气也不大客气,便奉告使者说,此信格局分歧,碍难入奏,将原信交给使者退回。皇太极改写了信封上的格局,袁崇焕以为仍然不对,又再退回。
明清两边统帅都熟知《三国演义》中的故事,袁崇焕这出“柴桑口卧龙吊丧”,皇太极如何会不免得?他将计就计,于十一月派了两名使者,与李喇嘛一起来到宁远,致书袁崇焕,表示了战役的意向。此中说:“你停歇兵戈,派李喇嘛来吊丧,并贺新君登基。你既以礼来,我也当以礼往,以是派官来伸谢。至于和议一事,我父亲前次来宁远时,曾有文书给明朝朝廷,请你转呈,但迄今没有答覆。你的君主如果承诺前书,情愿战役,该当以诚信为先。”
平心而论,明朝朝廷瞧不起金国,于对方来信一概不答,只由处所官和对方通信,金国也不免愤恚。金国的经济要求,虽说是两边互赠,本色被骗然是金方大占便宜。金方承诺赠送的东珠、人参、貂皮等物,大抵最多只能抵过绸缎布匹的代价,明方支出的每年一万两黄金、十万两银子,等因而无偿赠与。当时一两黄金约即是十两银子(明初即是四两,厥后金贵银贱),明朝每年以二十万两银子买得一年战役,代价昂贵之至。万历末年,熊廷弼守辽之时,单是他一军每个月的饷银就需十多万两银子。万历暮年征收矿税,数天以内就搜刮二百余万两,可见每年二十万两的“战役费”并不是很大的承担。如果有了十年战役,大加整编军队,再出兵应战,主动与被动的情势就转过来了。
厥后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抗议他构筑塔山、大凌河、锦州等城的防备工事,以为是贫乏战役诚意,并发起规定疆界。
在南宋时,金兵已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全数,鸿沟要直到淮河,与扬州、南京已相距不远。媾和等因而放弃光复失地。但在明朝天启年间,金人只占据了辽东,辽西的南部在明人手中,临时媾和,影响不是极大。
明朝的大臣熟谙史事,一提到与金人媾和,立即想到的就是南宋和金国的和议,大家都怕做秦桧。大师抱着一样的心机:“只要同意和金人媾和,那就是大汉奸秦桧。”这是当时读书人的“前提反射”。袁崇焕从实际环境解缆主张媾和,朝臣都不拥戴。辽东经略王之臣更加此一再弹劾袁崇焕,说这类主张就像宋人和金人媾和那样笨拙自误。
关于来往手札的格局,皇太极发起:“天”字最高,明朝天子低“天”一字,金国汗低明朝天子一字,明朝诸臣低金国汗一字。
大抵袁崇焕要奏报朝廷,等待批覆,以是隔了两个月金国使者才归去,伴同明方使者,带去袁崇焕及李喇嘛的手札各一;猜想朝廷对金方的要责备数回绝,以是袁崇焕没法作出任何让步,他的复书内容雄辩,文采抖擞,说道:畴昔的胶葛,都是因两边边疆小民口舌争竞而起,这些人都已遭到了应得的奖惩,再要究查是非,也已没法到阴世地府去细查,只盼两边都健忘了吧。你十年苦战,既然为的只是这七件事,现在你的仇敌叶赫等等都早给你灭了。为了你们用兵,辽河两岸死者岂止十人?仳离再醮的那边只要老女一人?辽沈界浑家民的性命都不能自保,还说甚么财物?你的仇怨早都雪了,早已志对劲满。只不过这些极惨极痛之事,我们明朝难以忍耐罢了。此后若要修好,那么叨教:你如何退出已占去的城池处所?如何归还俘虏去的男女百姓?只要盼你仁明慈惠、敬天爱人而作出决定了。你所要求的财物,以中国物质的丰富,本来不会吝啬,只是畴昔没有成例,多取也分歧天意,还是请你重行考虑罢。和谈正在停止,你为甚么又对朝鲜用兵?我们文武官属不免思疑你言不由衷了。但愿你撤兵,以证明你的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