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令人心想事成的月光宝盒(1)[第1页/共4页]
舍利弗!色空故,无恼坏相;受空故,无受相;想空故,无知相;行空故,无作相;识空故,无觉相。何故故?舍利弗!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便是空,空便是色;受、想、行、识亦如是。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24.菩萨道,就是菩萨乘,又称“菩萨行”。首要内容包含:四弘誓愿、四无量心和四摄六度。
17.十二人缘,又称“十二缘起”。是指产生凡夫众生的存亡流转循环的十二种因果干系。别离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求道者啊!你们如果想符合精确的佛法,必须是顶天登时的大丈夫才行。你们切勿受别人的诳惑,要到处作主,立处皆真,要在生射中的每一时候,都主宰本身的运气,投注进你们全数的朴拙与热忱,熔铸进你们的至情至性!
14.十八界,别离是:“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认识界”。
《心经》固然只稀有百字,却涵括了佛法里的底子教义、根基法理和核心内容:观安闲、菩萨、照见、五蕴、空、度、苦、六根、六尘、十二处、十八界、十二人缘、四谛、八圣道、无智、无得、无所得、六度波罗蜜、菩萨道、倒置、涅槃、三世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阐发起来,统共有七个部分和三十个佛教术语的详细内容,分述以下:
一句话,佛陀平生所教诲的,不过就是如何去熟谙宇宙人生的本相,如何去离开人生的磨难,如何去过上安平和乐的清净糊口。以是说,佛教的总法门就是:“诸恶莫作,众善推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传闻,唐朝的白古易听到后,很不觉得然,说这连三岁小孩儿都晓得的啊。奉告他这句话的老衲人就说,三岁小孩儿都晓得的事理,八十岁的老夫却一定能做到啊。
第三部分,是佛法对生命的根基观点:三世因果,十二人缘。
4.照见,简朴的解释就是“体发觉知和感悟”的意义。由“观”而“照”,因“照”而见。
1.宇宙人生的本相明白
第一部分,是佛法的根基教义:观安闲,菩萨,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度,苦。
1.观安闲,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佛法精要的话,就是“观安闲”的“观”字。观甚么?观心!观心做甚么?看它安闲不安闲。不安闲就是“苦”。发觉到这个“苦”,就是菩萨。
“欲使有为稳定易者,无有是处”,就是说,有成绩必有坏,有因就必有果。任何想要违背因果律的认识、行动和思惟,都是非常弊端和笨拙的。
9.五蕴,别离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简朴地说,蕴是堆积的意义,五蕴就是构成我人色身与心识的五种类别。也就是说,色蕴是指各种可见的物质征象。受蕴是指各种感官感受。想蕴是指各种思惟设想。行蕴是指各种意志行动。识蕴是指各种知觉认识。
2.菩萨,就是“觉有情”,有情就是有喜怒哀乐的生命总称。喜怒哀乐的本源就是“苦”。那么,如何离开这个“苦”?如何才气得安闲呢?就去“行”,去尽力修行。并且是“深”行,就是大慈大悲而英勇精进的菩萨行。
7.苦,是四圣谛之首。意义是说,生命的本色就是充满了很多困难、病痛和烦恼的。
8.四大,佛教里的“四大”不是指人们凡是觉得的“酒、色、财、气”,而是指有着“坚、湿、暖、动”这四种机能的“地、水、火、风”。佛教以为,“地、水、火、风”这四大就是天下的根基构成。天下上的统统,包含生命,无一不是这四大临时的假合窜改而成的。简朴地说来,就是和合而生,分离而灭,成坏无常,虚幻不实。以是说天下的本质实在是“四大本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