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3页/共3页]
和珅一愣,半晌还是忍不住笑出了声:来岁会试的主考官竟然是他。
吴书来瞥见弘历嘴角那一抹笑意,摸不透帝王的心机,只好沉默而端方地站在一旁服侍。
算起来这位邹大人和汗青上的和珅渊源颇深:邹奕孝是进士出身,和珅起家时,邹奕孝已被授了翰林院侍讲。和珅赏识邹奕孝的才调,当他的官越做越大,翅膀遍及时,三番四次想拉拢邹奕孝,却都被严词回绝了。
邹奕孝瞧着几位翰林的神采,计上心来,挑眉笑道:“这和珅但是刘大人亲身挑的,各位不买邹某的帐,总得给刘大人几分薄面吧。”
与弘历冲突的心机分歧,和珅在送走道贺的街坊邻里后,愣愣地看动手中的报帖。
管家应了,刚欲回身,俄然想起了甚么,迷惑道:“本年顺天府的解元,倒是没有投帖。”
刘纶细看和珅的答卷,发明其破题非常精美。在一堆不明就里的卷子中显得尤其出众,顿时精力大振,饶有兴趣地看下去。
和珅思考很久,脑海中天人交兵:一时想着,不能将本身的出息断送在一纸策论上,一时又没法违背本身的明智与知己,写下满篇昧心话。
邹奕孝在山西当过学政。山西一带的某些府县,地盘瘠薄,老百姓光靠几亩薄田底子保持不了生存,最后被迫沦为流民。若能寻个由头让他们从商,也不失为一条前程。
正说着,背面又传来了马蹄声,接连着几拨报喜的,敲锣打鼓地把四下的邻居都引到了府门前,真真是鲜花招锦之盛。
可和珅在当代教诲的浸礼下,打心眼儿里不认同这类士农工商的排位。他深知,恰是因为重农抑商,清朝才会从乾隆以后逐步走向式微。一味恪守着农为本,商为末,终究的成果只会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