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沈家[第2页/共3页]
只是贾代善尚在,他们只要猜想,没有证据,以贾代善在先皇跟前的盛宠,他们只得作罢,却就此和贾家存了怨。
“我与他父亲乃是知己。他父亲去的早,临死前将他拜托于我。我怎能未几看着些。虽名义上说是师徒,可在我心底,待他如子如侄。再说,如海非论是才是貌,都数一数二,从未让我绝望。”
哎,总归是他们看错了人,一步错,步步错。
“那么晋献公与骊姬的故事你可晓得?《郑伯克段于鄢》呢?”
“仲年已经不在了。他子嗣艰巨,此生只得了阿蘅一个女儿。阿蘅也只剩了琏儿这么一个儿子。他虽不姓沈,总归有沈家的血脉在里头。且看看吧。若他能想清楚,孺子可教。我倒是不介怀帮一帮。若他是根朽木,便也罢了。”
“哦!那但是不想写《左传》,这倒是轻易,换一本就行。我这些年闲来无事,倒是抄了很多。”
林砚整颗心都碎了,皮笑肉不笑,“老太爷,我瞧这《左传》就极好。老太爷放心,今儿归去,我便好好练。”
可惜林砚懂了,贾琏却没懂。
沈伯年发笑点头,转而又将目光看向贾琏,叹道:“你四书五经平平,可曾学过史?”
“老太爷谈笑了,老太爷乃是当世大师,多少人眼红你一副墨宝而不得,哪有瞧不起的事理。”
林砚一张脸丢脸得跟便秘一样!
沈老太太点头,只内心还是念着,不幸了阿蘅。
沈老太太心头一沉,面上也暴露几分悲忿之色。沈蘅虽是二房的女儿,可因她与沈伯年没有闺女,便经常接过来玩,情分非比平常。当年沈家也去贾家闹过,还闹得很短长。
沈伯年微微点头,寻了《论语》中的句子来考,厥后又是《诗经》《孟子》,直问的贾琏面红耳赤,话都说倒霉落了。
林砚与贾琏上前见礼。沈伯年恍若未闻,只同鹦鹉打趣。贾琏甚觉奇特,本筹算上前再唤人,却被中间的林砚禁止了。二人就这么站着,低着头,一动不动。
林砚递上拜贴,门房早已得了信,瞧见帖子上的名字,忙领了出来。因沈大人去了衙门不在家,便直接去了松鹤院。
两人从四书说到五经,又谈了些经略策论,沈伯年面上的笑容一点点加深,“不错。听如海说,你去岁已经考过秀才了?”
贾琏面色一红,这话如果问学龄稚童非常平常,可他现在已经十好几岁,婚都成了,这不是明晃晃地打脸吗?虽心底如此想,幸亏贾琏还没蠢到直接发作出来,只淡淡答复:“读过几年。”
初时还好,一炷香后,贾琏便有些耐不住,皱着眉头,不悦之色闪现出来。跑过来攀干系认亲变成了罚站,他那里会欢畅地起来。此时脑筋里闪过王熙凤的话,心中一哂,是啊,多年没有过友情,人家可见没把他放在内心,偏本身巴巴地跑过来。
贾琏有些懵,此时终究确信,沈家公然是书香家世,这画风至心和他不太搭。可既然来了,总归是长辈,只得硬着头皮说:“读书的时候学过。”
只可惜,贾赦不过是一时热度,转头有了新人就忘了旧人。
沈伯年对此环境似是也早已了然于心,悄悄叹了口气,将目标转向了林砚。
沈老太太哭笑不得,“就晓得你最是看重如海。”
被贾家如此对待,沈家哪能没脾气,就此冷了。厥后一想,这事倒怨不得贾琏一个孩子,到底是阿蘅的骨肉,便也想着重新上门去。不巧,义忠亲王谋逆被废,朝堂大变,很多官员无辜受累,沈家也遭到殃及,罢了官,回了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