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第3页/共3页]
文学代价:传记文学的宝库,同时石刻文献还能够用来辑佚当代诗词
第三除了前代存目(孙星衍《寰宇访碑录》、缪荃孙《艺风堂金石笔墨目》)、跋尾(朱彝尊《曝书亭金石笔墨跋尾》、钱大昕《潜研堂金石笔墨跋尾》)、录文(处所志中的金石文献,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外,进一步呈现分代,通纂,证史、书目标体例。
清朝石刻学
墓志铭史料不成尽信。或为亲者讳,或夸耀家世。
研讨当代汗青,特别是商周史研讨不成或缺的质料。
竹简誊写
唐史专家赖瑞和传授苦寻多年,亲珍宝丰县,终究寻得该碑。
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为青铜器断代创建标准器比较法,为科学操纵青铜器缔造前提。
第一石刻之学晋升到与经、史并举的显学。
第二除了研讨碑刻书法外,还从考据史学角度汇集清算石刻笔墨。
石刻文献研讨
以石头为文献载体是人类最陈腐的文献情势之一,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公布《汉穆拉比法典》,用楔形笔墨刻在玄武岩石柱上。
碑刻文献的种类
近代金文研讨
中国笔墨的载体可分为硬质料或软质料。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用羊毫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简便易得,记念性笔墨多用金石类,记录笔墨多用简帛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