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第2页/共3页]
究竟上,徐庶如果以真名徐福来访,李睦一时半会倒还真想不起来他是谁。
发觉有人走近,周瑜不慌不忙地昂首,见是张辽,就起家朝他拱手,低声客气:“文远将军辛苦。”
周瑜走到高台上,微微躬身,将手中古锭刀奉到李睦面前。
自从熟谙周瑜以来,从寿春到吴郡,从面对兵锋到独领一军,除了不能跨马征杀以外,她也算是半个行伍之人了,却还从未如此孤单过。
李睦披了披风,也不带甲,仍旧短褐束发,携三五亲卫,去到营门口见徐庶。
这一招祸水东引,李睦用得炉火纯青。
李睦只当他是名流投主,要看看清楚,也不如何在乎,从营中走出来,行动安闲,大风雅方地任他看。
就着他的手握住刀柄,却不接过来,李睦微微倾身凑畴昔,一手握刀,一手却自周瑜托刀的手背上抚过,进而用力握住他的手腕。
第二天一早拔营,李睦还在清算昨夜胡乱涂写的竹简,就有一小校仓促跑到帐门口,大声唤道:“权公子起否?”
李睦兜着圈子打着哈哈,只说不能急仓促地把曹氏女抬返来就罢,慢待了曹操的一番情意,总要令沿途皆知江东此番结婚的诚意才好。但是这话说多了,也总有不耐烦的时候。
张辽不似高顺那般孤梗,见周瑜珍而重之地将竹简支出身上,虽心中迷惑,却也未几问,只将方才巡查的环境轻声与他参议。
比如此时。
***
营门外仅一人一马,人立于马旁,身如松柏,姿拔如竹,发带帻巾,却也不知是风太大的干系,还是他一起策马跑得太急,一半的长发都披垂开来,随风四散,身侧的马鬃也在风中飞扬,足边的披风袍角亦被风吹得翻卷起来,一人一马,风尘仆仆,但只闲闲站在那边,就自有一股说不出的挥扬萧洒之态,仿佛天上地下,都任他们去得。
徐庶的目光在李睦身上打量了一圈,眼中闪过的神采极其庞大,有惊奇,有赞成,却又有一丝黯然怔忡――因而李睦不由皱了皱眉,完整没看明白。
北袭许都,袭邺城,这已然超出了李睦所知的那一段汗青,周瑜迟疑满志,她却实不知他此去凶吉何如。
徐庶一愣:“公安知徐某字元直?”
此番用兵,为保持外人眼中江东两派相争的情势,孙绍授周瑜为水军都督,节制江东水军,又任李睦扬威将军,统步兵骑军。任谁都想不到领兵至江夏迎亲的陆军将军底子偶然军事,而水军都督则将领骑军直扑北地。
正所谓居移气、养移体,李睦在江东执掌政事,更几番领军出征,周瑜从不决计限定。她本来还带着几分稚气的五官渐渐长开,表面清楚的长眉明眸,固然清致清秀,却自有一股威仪气象。再加上两世为人的灵魂在微微挑起的眉梢眼角染上一层超出春秋的沉浸气质,完整合适她年青掌权,少大哥成的形象。
李睦此言中不管不顾地许嫁之意,又怎能令他不欣喜?只要李睦允嫁,旁的统统他还能没体例么?
因此每天朝晨来催李睦拔营出发的,必有此人。
这是个看脸的期间。与人交友了解极讲究样貌气度,察举制下,更是如此。这一年多来,以孙权之名身居高位,她也算是被人看风俗了。
李睦只一扫就收回目光,规矩地浅笑点头。而徐庶见了她,眼中倒是毫不粉饰核阅之意。
千里以外,周瑜与八百马队伏于一脉山溪边上暂歇。银皎皎的月光照在清凌凌的溪水上,泛出一层粼粼光芒。山溪潺潺,虫鸣声声,八百人马悄悄无声地当场歇息,人啃干粮马饮水,除了间或响起的响鼻声和水声外,连一声马嘶都未曾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