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三章【中国皇帝与黄帝】[第2页/共4页]
五经中的上帝经籍呈现次数
《诗经》中多处提到“有皇上帝”、“皇皇后帝”、“皇矣上帝”、“上帝是皇”,“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诗.皇矣》)。“皇”都是描述词,贤明巨大之义。“天子”一词,犹言“贤明的上帝”。
易经2次
《史记.封禅书》说:“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周王海内的任何方都城要敬天信帝,但帝的旨意唯有通过周王才气达于世人,传送到每一个角落。因此,各个方国为了表达敬送上帝的欲望,唯有向国王送献祭品,由国王转呈上帝了。很明显,这类宗教是为政治办事的。当时社会糊口的各个方面,大多与宗教产生密切联络。科罚也是神罚。王讨伐不顺服的方国称之为“恭行天之罚”,奖惩族众要“戮于社”。
王权至上是政教合一。因为王权至上的国度底子就没有独立的神权部分,王既是党政军的领袖,也是宗教部分的领袖。一人带领统统,就是政教合一。国度应用暴力把握宗教构造,使其为政治目标办事。国度不但掌管人的身材和内部的行动,并且也试图通过对宗教的节制来掌管人的灵魂,使小我、家庭和教会都臣服在国度的羽翼之下,导致全面性的灾害。
《史记.封禅书》记秦灵公祭黄帝,秦宣公祭青帝,秦文公祭白帝。青帝、白帝是上帝或天帝神话,黄帝与之并称,显现黄帝源于天帝。
上帝,或称天帝、昊每上帝等,中文本意泛指主宰六合宇宙的神,超天然的最高的神,代表天或者划一于天。
中国人惨就惨在:那坐在都城中心宝座上的,不是上帝,而是与生俱来带着深切罪性和有限性的凡人。有罪的人充当公理之神,有限的人握有无穷权力,渺小不幸的人成了目空统统的至高者,压跟儿不熟谙上帝的人成了人间的上帝,这就是全数中国悲剧的总本源。
《礼记.祭统》说:“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祭”,既是政治轨制,也是宗教轨制;既是政治活动,也是宗教活动。《礼记.祭法》:“夏后氏[示帝]黄帝郊鲧,……殷人[示帝]喾而郊冥,……周人[示帝]喾而郊稷。”其意是:夏人郊祀上帝,配以鲧;殷人郊祀上帝,配以冥;周人郊祀上帝,配以稷。
杨宽先生说:“‘黄帝’实出‘天子’之变字。”“‘黄’、‘皇’古本通用。”比方,《国语.晋语》记“苗棼皇”,《左传》宣公17年、成公16年为“苗贲皇”,《说苑.善说》记作“衅棼黄”;《逸周书.王会》“吉黄之乘”,《说文》马部记作“吉皇之乘”;《吕氏春秋.贵公》“丑不若黄帝”,毕源《校订》云:“黄帝,刘本(明朝刘如宠本)作天子,皇、黄古通用。”
中国的《山海经》中保存着一名非常显赫的品德化的神灵,他就是“帝俊”。关于帝俊的事迹,全数记实在“大荒经”和“海内经”中,凡16条事,可分为三类:1)帝俊是很多国度的鼻祖神;2)帝俊是天然物(如日和月)的鼻祖;3)帝俊是统统首要的人间发明缔造者的鼻祖。别的,帝俊有五彩鸟为其使臣。可见:帝俊就是中国人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