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六道轮回的传说】[第1页/共3页]
大家抱持「戴德心」相互支出,就是清净平和的天下。社会上大家都能相互尊敬、相互体贴,这个社会才气充满光亮与温馨。
慈济天下是喜舍布施的天下,有人布施「财物」,有人布施「力量」,接管帮忙的人则是布施「机遇」;就像慈济人到病院当志工,病人若欢乐地接管帮忙,就会让志工很欢畅、很有信心。以是,情愿接管帮忙也是布施。
有段时候非常干旱,溪沟里没有水,山林中的鸟兽没水喝,面对保存的危急。这位修行者应用聪明,每天下山到很远的溪流,以中间挖洞的大竹子取水,供浩繁鸟兽饮用。
这时,又有一名玉冈润法师,学问非常赅博,求经问佛的人就像影子紧随身形一样云集而来。必才和尚也跟其他后学长辈一样,手持经卷,谦虚请教。不管是七月流火的炎暑酷夏,还是呵气成冰的数九寒冬,必才和尚都一向对峙闭门苦修,足不出户。就如许,前后对峙了十个春秋!
佛陀走近他们,问道:「你们在会商甚么啊?」大师向佛陀恭还礼拜后,详细陈述那位修行者如何为五百人办事。
比丘们相互会商修行的体例时,听闻这个故事,都感觉这位修行者的精力,实在很令人佩服。
为了报恩,每只鸟兽都极力到处找食品――鸟儿衔来小果子、兔子找到萝卜、松鼠带来坚果,马儿汇集了一堆可食的嫩叶……
佛陀奉告比丘们:「布施不但是布施物质,以『欢乐心』为众生办事,也是布施。」
兽王说:「固然我们没有很大的力量,不过能够尽我们所能――能爬树的就去摘生果;不会飞的就在地上找食品……」
必才和尚寿年六十八岁,佛徒生涯长达五十六年。他的为人,凝重沉默,不苟谈笑;克意精进,孜孜求佛,从不懒惰;待人接物,慈心善目,优宠礼待;教诲门人、弟子,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悉心教诲,是以,门人弟子多达百余人。在他生前,元顺帝为了嘉奖他的高标风节,特别赐受“佛鉴圆照”的称呼,播送世人视听。
而在这之前,演福寺曾遭兵火,几近焚成灰烬。必才和尚出任方丈以后,竭经心力,终究又连续地将这座名寺补葺一新;尤其宝贵的,他在整修旧有殿堂亭榭的根本上,竟然又新盖了一座万佛阁。阁高一百三十尺不足。人们从下瞻仰,矗立入云,光辉壮观;攀上阁顶,居高临下,则有飘飘欲仙、高处不堪寒的感慨。
安葬必才和尚的宝塔,位置正在演福寺的南面。
十年畴昔,凡是禅宗的玄理、佛教的要籍,必才和尚无不深钻根究;偶尔碰到本身解释不通、了解不对的处所,他都谦虚而诚心肠就教玉冈润法师。而一经法师指引、提示,必才和尚就无不料释心融,贯达畅达,即便是再通俗难懂的佛理、禅机,也全都迎刃而解、冰消玉蚀。玉冈法师曾感慨地对必才说:“必才你如果不是宿世曾经在灵山大会上修研过这些内容,如何能一下子就达到如此高深的程度呢?”说完,唏嘘感慨不已。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玉冈法师升迁调任清福寺,宣政院请必才和尚继任德藏寺方丈。而这个时候,湛堂法师名誉鹊起,喧播中外,大师觉得必才和尚必然会借昔日的师生之谊,攀附高枝。重又投身湛堂法师座下,以求粉面贴金。但是,出乎大师料想以外的是,当必才和尚升座担负德藏寺方丈以后,却仍然敬奉玉冈法师为师,从不稍违师生之礼。讲道统明学问的君子都盛赞他的知礼节,对他大加推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