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第3页/共4页]
戴逵(?—396年)是东晋人,字安道,出身士族,却一辈子隐居不仕进,只喜好文学艺术。但他跟当时的名流都有来往,谢安、刘惔都很赏识他。他跟王徽之的友情特别好,闻名的“雪夜访戴”故事中的“戴”就指他,访的人是王徽之。这个故事在《世说新语·任诞》中能够找到: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偟,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划子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败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说完音乐,再来讲绘画。
注释
顾恺之的画在当时获得的评价很高。谢安说:“顾长康画,有百姓来所无。”(《世说新语·巧艺》第七则)。顾恺之能够说是中国画的鼻祖式人物,堪与唐朝的吴道子并称画圣。顾恺之又善音乐能文章,写过《筝赋》《观涛赋》《雷电赋》等。
魏晋期间传播最广的和音乐有关的故事是广陵散,人物就是竹林七贤之一嵇康。这个故事最早见于《世说新语·雅量》:嵇中散临刑东市,神情稳定。索琴弹之,奏《广陵散》。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不但是吹奏家,更是一名了不起的音乐实际家,中国音乐史上第一篇独立完整的音乐实际著作就是嵇康的《声无哀乐论》。这篇文章从颁发到现在已经差未几一千八百年了,它的影响还在,它提出的题目还值得会商。儒家的传统乐论是以为声有哀乐的,最典范的说法就是:凡音者,生民气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礼记·乐记》)这里说得很明白,声音生于民气,而与政局相通,所以是有哀乐的。这类实际在中国传统中是正统实际,直到明天都是如此。比如唐朝墨客杜牧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庭花》就是亡国之音。我们明天还常说靡靡之音是亡国之音,而反动的歌曲老是雄赳赳气昂昂的,典范代表是“文明大反动”的语录歌,当时候带有一点点伤感、缠绵情调的歌曲都是不能唱的,都是要攻讦的黄色歌曲。前不久另有人倡导大唱红歌,传闻红歌能鼓励人的反动感情。可见“声有哀乐”一派一向是主流派,而嵇康却说声无哀乐,以是他是个异端。
【1】《世说新语·术解》第一则:荀勖善解音声,时论谓之“暗解”。遂调律吕,正雅乐。每至正会,殿庭作乐,自调宫商,无不谐韵。阮咸妙赏,时谓“神解”。每公会作乐,而心谓之不调。既无一言直勖,意忌之,遂出阮为始平太守。后有一田父耕于野,得周时玉尺,便是天下正尺。荀试以校己所治钟鼓、金石、丝竹,皆觉短一黍,因而伏阮神识。
广陵散的故事一千七百多年来脍炙人丁,成语中的“绝唱”“绝响”“广陵散绝”,都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4】此用钱锺书《管锥编》的读法,传统的读法是:“一,气韵活泼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运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
【2】《世说新语·任诞》第四十九则: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了解。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要,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