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十七章[第4页/共6页]

颜之推在这一篇中提出了教诲后代的第二个首要原则,就是教诲要从严,不能只爱不教。

颜之推既提示做父母的要跟后代保持必然的间隔,又夸大父母后代之间慈孝要殷勤,这是很全面的观点。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常常在这个题目上措置得不好,要么就是跟后代太密切,不重视尊卑高低、应有的间隔与礼节;要么就是漫不经心,体贴不敷。父母后代之间的各种冲突与不睦,就是如许产生的。

这个题目自古以来就存在,在我们明天的社会更加严峻。我们该当晓得一个事理,那就是:慈是本性,是不需求教的;而孝却不是本性,是需求教的。以是我们看传统的《十三经》内里,有一部《孝经》,却没有《慈经》,就是这个事理。康有为在《大同书》里也说过:“人之情,于慈为顺德,于孝为逆德。”“顺德”是顺本性而获得的,是不必教的;“逆德”则是逆本性才有的,以是必须教。如果我们不想本身的后代将来变成不孝子、孝子,那就请从小严加管束吧,不然将来悔怨都来不及了。

父母对后代慈爱是一种本性,乃至能够说这是连植物都具有的本能,因为这是任何一个物种要持续本身的生命都必须具有的品性。一只母狗生了一群小狗,当陌生人走近,它便会龇牙咧嘴地收回打单的叫声,恐怕本身的后代遭到伤害。愚夫愚妇,没有受过任何教诲,都晓得心疼本身的后代,所谓“水往下贱”“虎毒不食子”。但对后代要严加管束,却不是每个父母都晓得的,因为这需求更高的理性,更长远的目光。教养程度不高、理性不强的人,常常不晓得这个事理,老是怕孩子受委曲,不忍心看孩子受面前之苦,该骂不骂,该打不打,用颜之推的话来讲,就是“重于诃怒,伤其色彩,不忍楚挞,惨其肌肤(不肯意峻厉地呵责怒骂,怕伤了后代的脸面;不忍心用荆条抽打,怕后代皮肉刻苦)”,一些父母乃至宠嬖本身的后代,落空是非原则,“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诃反笑(他们对后代的饮食起居、言行举止,任其为所欲为,本该训戒的,反而加以嘉奖;本该呵责的,反而一笑了之)”,就是说,孩子想吃甚么就喂甚么,想要甚么就给甚么,应当攻讦的反而嘉奖,应当叱骂的却一笑而过。如许的成果是让孩子不晓得是非,觉得该当如许,比及长大了,风俗养成,再来管束已经不起感化了。这个时候父母的叱骂反而引发后代的恶感,形成父子之间的痛恨,养出一些孝子、败家子来,“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生长,终为败德(比及孩子懂事今后,还觉得本来就该如此。后代骄横骄易的习性已经养成了,这时才去管束、制止,即便将他们鞭抽棍打至死,也难以建立父母的威望。父母的火气一每天增加,后代对父母的痛恨也越来越深。如许的后代长大成人今后,必定是一个没有品德的人)”。

颜之推为甚么要写这本家训呢?他在序言中说,对于修身齐家,当代圣贤已经讲得很多,也有很多著作传世,本身再写会不会像“屋上架屋,床上施床”一样反复啰嗦呢?他说因为干系分歧,有些事理固然圣贤都讲过,再经过本身身边的人讲出来,常常更有压服力。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孺子之暴谑,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批示;止凡人之斗阋,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以是他写了这本书,但愿给本身的子孙一些无益的训戒。他特别感慨,颜氏家属固然夙来“风教整密”,但是他本身因为九岁就遭到家难,父亲过世,没有受过严格的管束,长大后养成一些坏风俗,经太悠长的磨炼才改掉。他说本身“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乃至于斯(常常是内心跟嘴巴作对,明智与感情抵触,夜里发觉到白日的不对,明天追悔昨日的失误,本身哀怜没有获得杰出的教诲,乃至落到这类地步)”,以是他不但愿本身的子孙再蹈复辙:“故留此二十篇,觉得汝曹后车耳(以是,我留下这二十篇文章,用来作为你们的后车之戒)。”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