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华的另一种可能:魏晋风流》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十六章[第2页/共4页]

王浑与妇钟氏共坐,见武子从庭过,浑欣然谓妇曰:“生儿如此,足慰人意。”妇笑曰:“若使新妇得配参军,生儿故可不啻如此。”

谈魏晋风骚,若只谈男人不谈女子,是不公允的,起码是不完整的。连当时的刘义庆所撰的《世说新语》里都有一篇《贤媛》,我们总不能还不如当时的人吧。

这位陶母湛氏真是聪明无能,穷得家徒四壁,却能够在短时候内为一群人马筹办到丰富的饮食。她不吝剪掉本身标致的长发去换米,从梁柱上劈下木料去烧火,又把床上的草垫剁了喂马,因为她晓得,这个机遇对极有才调而又野心勃勃的儿子来讲实在是太可贵了。因为陶家是豪门(陶父为武将,早死),不靠名流的保举是上不去的,现在同郡范逵路过来投宿,这的确是天赐良机,稍纵即逝。以是她不吝血本接待范逵,厥后终究通过范逵的保举(“嘉话”)让陶侃进入京都的名流圈,陶侃的才调也终究获得了表示的机遇。而后陶侃一起顺畅,最后竟做到了东晋的荆州刺史、太尉,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成为中国汗青上的名将名臣。

这位阮家女子没有留下名字,我们只好跟着刘义庆把她叫作“许允妇”,她是阮共的女儿,阮侃的mm,陈留尉氏人。陈留尉氏的阮家也是一个高门士族,阮籍就是这一家的。此条刘孝标注引《陈留志》说阮侃是嵇康的朋友,如许猜测起来,阮侃应当是阮籍的族兄弟。这位阮家女子被刘义庆描述为“奇丑”,丑得许允一翻开盖头掉头就走,不想再返来。但是她的聪明睿智一样能够用“奇”来描述,她传闻来访的客人是桓范,就鉴定桓范会劝许允再返来,果如所料。但许允看了第二眼,还是不想留下来,她扯住许允的衣衿,三言两语就把许允问得语塞。许允到底也是个聪明人,立即对这个聪明的女子另眼相看。《世说新语·贤媛》接下去还写了她的两个故事,让我们不得不平气这位奇女子的见地。

谢道韫是东晋人,生卒年无切当质料,普通以为糊口在339—409年之间。父亲谢奕是谢安的哥哥,以是谢道韫是谢安的侄女。她是老迈,有好几个弟弟mm,此中最驰名的一个是谢玄,他在淝水之战中立过大功。她厥后嫁给了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谢道韫在充满文学艺术气味的王谢两家遭到了杰出的教诲,天禀又高,以是能诗能文,且有文集传世,可惜明天已经看不到了。我们现在还晓得的就是她那一句咏雪花的诗“未若柳絮因风起”,因为记录在《世说新语》(见《言语》第七十一则)中得以传播下来,今后有了“咏絮之才”这个成语。谢道韫不但能诗能文,还能清谈,这一点特别了不起。因为清谈不是一小我的事,实际上是一种学术交际活动,而当时女子几近不成能进入如许的交际圈,这跟十7、十八世纪的法国文艺沙龙是不一样的。《晋书》里的《列女·王凝之妻谢氏》就记录了她的两个关于清谈的故事。一次是替小叔王献之得救:凝之弟献之尝与来宾谈议,词理将屈,道韫遣婢白献之曰:“欲为小郎得救。”乃施青绫步障自蔽,申献之前议,客不能屈。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