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中国哲学简史》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第42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2)[第2页/共3页]

以是在禅宗看来,贤人的糊口,无异于平常人的糊口;贤人做的事,也就是平常人做的事。他自迷而悟,从凡入圣。入圣以后,又必须从圣再入凡。禅师们把这叫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百尺竿头,意味着悟的成绩的顶点。更进一步,意谓既悟以后,贤人另有别的事要做。但是他所要做的,仍然不过是平常的事。就像南泉说的:“直向那边会了,却来这里行履。”(《古尊宿语录》卷十二)

顿悟

无得之得

禅师们另有一句常说的话:“骑驴觅驴。”意义是指,于征象以外觅实在,于存亡循环以外觅涅槃。舒州说:“只要二种病,一是骑驴觅驴,一是骑驴不肯下。你道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山僧向你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驴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了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山僧向你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江山大地是个驴,你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天下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一事,名为道人,复有甚么事?”(《古尊宿语录》卷三十二)若觉得悟后有得,便是骑驴觅驴,骑驴不肯下。

修行,非论多么悠长,本身只是一种筹办事情。为了成佛,这类修行必须达到岑岭,就是顿悟,如在前一章描述的,它比如奔腾。只要产生奔腾以后才气成佛。

黄檗说:“语默动静,统统声色,尽是佛事。那边觅佛?不成更次上安头,嘴上安嘴。”(《古尊宿语录》卷三)只要悟了,则尽是佛事,无地无佛。传闻有个禅僧走进梵刹,向佛像吐痰。他遭到攻讦,他说:你指给我无佛的处所吧!(见《传灯录》卷二十七)

如许的奔腾,禅师们常常叫做“见道”。南泉禅师普愿(830年卒)奉告他的弟子说:“道不属知不知,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若真达不疑之道,如同太虚廓然,岂可强是非也。”(《古尊宿语录》卷十三)达道就是与道同一。它如太虚廓然,也不是真空;它只是消弭了统统差别的状况。

以是不修之修本身就是一种修,正如不知之知本身也是一种知。如许的知,分歧于本来的无明;不修之修,也分歧于本来的天然。因为本来的无明和天然,都是天然的产品;而不知之知,不修之修,都是精力的缔造。

但是另有别的一句常说的话:“担水砍柴,不过妙道。”(《传灯录》卷八)我们能够问:如果担水砍柴,就是妙道,为甚么“事父事君”就不是妙道?如果从以上阐发的禅宗的教义,推出逻辑的结论,我们就不能不做必定的答复。但是禅师们本身,没有做出这个符合逻辑的答复。这只要留待新儒家来做了,以下四章就专讲新儒家。

以偶然做事,就是天然地做事,天然地糊口。义玄说:“道流佛法,无勤奋处。只是平常无事,屙屎送尿,著衣用饭,困来即卧。愚人笑我,智乃知焉。”(《古尊宿语录》卷四)有些人决计成佛,却常常不能顺着这个天然过程,启事在于他们贫乏自傲。义玄说:“现在学者不得,病在甚处?病在不自傲处。你若自傲不及,便茫茫地徇统统境转,被它万境回换,不得自在。你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你欲识得祖佛么?只你面前听法的是。”(《古尊宿语录》卷四)

以是修行的门路,就是要充分信赖本身,其他统统放下,不必于日

上一页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