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禅宗:静默的哲学(1)[第2页/共2页]
第一义不成说,因为对于“无”甚么也不能说。如果把它叫做“心”或别的甚么名字,那就是当即给它一个定义,因此给它一种限定。像禅宗和道家说的,这就落入了“言筌”。马祖(788年卒)是慧能的再传弟子,僧问马祖:“僧报酬甚么说即心即佛?曰:‘为止小儿啼。’曰:‘啼止时将如何?’曰:‘非心非佛。’”(《古尊宿语录》卷一)又,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者是甚么人?”马祖云:“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古尊宿语录》卷一)一口吸尽西江水,这明显是不成能的,马祖以此表示,所问的题目是不成答复的。究竟上,他的题目也真恰是不成答复的。因为不与万物为侣者,即超出万物者。如果真的超出万物,又如何能问他“是甚么人”呢?
本来无一物,那边染灰尘。
是以照禅宗所说,为了成佛,最好的修行体例,是不做任何修行,就是不修之修。有修之修,是故意的作为,就是有为。有为当然也能产生某种杰出结果,但是不能悠长。黄檗(希运)禅师(847年卒)说:“设使恒沙劫数,行六度万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何故故?为属人缘造作故。人缘若尽,还归无常。”(《古尊宿语录》卷三)
第一义不成说
达摩将心传传给慧可(486—593),为中国禅宗二祖。如此传到五祖弘忍(605—675),他有两个大弟子,分裂为南北二宗。神秀(706年卒)创北宗,慧能(638—713)创南宗。南宗不久超越了北宗,慧能被以为六祖。禅宗厥后统统有影响的家数,都说它们是慧能的弟子们传下来的(拜见道原《传灯录》卷一)。
针对此偈,慧能作偈云:
这类传述的初期部分可靠到甚么程度,是很可思疑的,因为还没早于11世纪的文献支撑它。本章的目标不是对这个题目做学术的考据。只说这一点就够了:现在并没有学者当真对待这类传述。因为中国禅宗的实际背景,早已有人如僧肇、道生缔造出来了,这在前一章已经讲了。有了这类背景,禅宗的鼓起就几近是不成制止的,实在用不着把神话似的菩提达摩看作它的初创人。
身如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有一些禅师,用寂静来表示无,即第一义。比方,慧忠国师(775年卒)“与紫璘供奉论议。既升座,供奉曰:‘请师立义,某甲破。’师曰:‘立义竟。’供奉曰:‘是甚么义?’曰:‘公然不见,非公境地。’便下座”(《传灯录》卷五)。慧忠立的义,是寂静的义。他无言说,无表示,而立义,其所立恰是第一义。关于第一义,或“无”,不成以有任何言说,以是表示第一义的最好体例是保持寂静。
修行的体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