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双凤奇缘(19)[第3页/共5页]
良宵何必梦难成,只为思君一片情。
故园卉草正光鲜,风雨最多不见晴。
梦里恩典情最厚,南柯一梦付流云。
幼年寒儒入泮芹,锦袍恩宠得加身。
风雨苦楚生别恨,愁怀怎不到半夜。”
汉王留意细看,果然孤雁摆布俱有书文,便命内侍悄悄解下呈上,见一封是昭君的书,一封是刘文龙家书。先将昭君书拆开,重新细细一看。不看便罢,一看只见血痕满绫,句句悲伤,由不住龙泪频倾道:“孤负美人了!想美人在雁门待孤半月不足,望孤不到,非孤成心失期于美人,奈朝无良将、外无精兵保驾亲征,若孤尽调天下之兵,前来救你,又恐海内空虚,倘有变动,岂不惹天下人说孤为一女子,不顾万里江山?本日本当写一回书,烦雁传达,只怕美人见了回书,又添一番忧愁,不如不写回书好。”叮咛孤雁:“劳你一起万里寄书而来,孤也不消回书,免得昭君边关思惟,不如战役两国,堵截愁肠,并将刘文龙家书留下,也不消告诉他老婆,免得两地忧愁。”那孤雁见汉王叮咛已毕,点了几点头,如同谢恩普通,它就双翅腾空而去,恰是:
昭君在顿时一起旁观北番景色,但见山高林杂,门路崎岖,行了百里,并无人家,也无宿店,连路上来往行人,一个也没有,非常荒险,好不难过。那日正走之间,忽见天气已晚,王龙叮咛扎下营盘。有军士回道:“此地荒险,难保夜间无歹人,保护兵少,恐防备玉驾不严,如有失误,我等吃罪不起。”王龙道:“依你们便如何样?”军士答道:“启王爷,你看模糊山中有一带红墙,似一座古庙,离此约有一里之遥,不如赶到那庙里安息,王爷也放心些。”王龙点头称是,叮咛催马赶行。不到半晌,已到庙门。王龙叮咛靠庙扎下营盘,点起银灯,埋锅造饭。大师用毕,俱各安寝。
昭君连声赞道:“好诗,御弟所吟,偏合哀家之意,待哀家再吟一首:
名花移向寒冰地,何日故乡慰别愁。
忍抛恩德三千里,虚度芳华十几年。
梦里相思情已断,关中盼望恨尤深。
二九之年灾晦临,单于相见一番亲。
王龙闻声此诗,叫声:“娘娘,只怕身属异地,由你不得了。”昭君道:“异地虽由人主,但他为贪着奴家的仙颜,逼勒和番,奴今忍耻偷生,一起而来,怎肯玷辱名节?就是此生不得与汉王相见,倘死在地府,有何脸孔见汉王于地下乎?宁使汉王负奴,奴焉肯负汉王?此时不过哄那番人,奴就死在番邦,奴魂也要回汉朝的。”王龙闻声娘娘一番贞烈的话,也带非常伤感。昭君道:“御弟呀,若在此身后,少不得你回汉朝,必要在汉王面前,剖明哀家一番痛苦,足见御弟忠心了。”王龙口称领旨,说罢,不免放马起行,离了黑水河地界,恰是:
可惜天长地久夜,乡山无穷最关情。
昭君将血誊写毕,用手折选起来,上面定了红绒线,拴在雁翅上,又叮嘱几声道:“烦你将书带上长安,不要走错了路途,一起上必要留意,白天防备射儿,夜间防备猫儿,吃食担忧,过江细心。你若差池,不打紧急,只怕失了奴的手札,就不好了。”昭君叮咛已毕,王龙也咬破指头,取出一幅白罗,写在上面。上写道:
磨不磷来涅不缁,此生名节是根底。
一念不忘君主约,痴情盼望亦堪怜。
情牵秋色欲飞魂,暗掷款项为卜君。
孤雁见汉王虽无书带去,它倒有信义二字,一起向北而行,答复昭君。到了边关,空中又叫将起来。昭君昂首一看,已知雁回,心中大喜,便叫:“孤雁,劳你一起风尘,快快下来,好把回书托付与奴。”那雁在空中,也不落下,只将两翅抖得清清,见书已送到,并无回书。昭君已会其意,银牙一咬,心中暗恨道:“汉王何太不仁,一至于此!万里寄书,飞鸟且通灵性,你今既不出兵,又无回书,割舍奴家北去,一梦之情,今后断矣!早知汉王这等薄幸,不如老死冷宫,倒也罢了,图甚么欢娱,留了话柄。”说罢,哀哀思哭。只听得雁儿在头上叫了几声,一阵悲鸣,腾空而去。不幸昭君,还恋着关上,不肯解缆,忽见李广气喘吁吁进帐而来,只叫:“娘娘,不好了。”昭君吓得面如土色,急问李广何事。未知怎生对答,且听下回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