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第二十五章 一纸旧记(2)[第1页/共4页]
“那样娘便不消担忧家用,汤伯汤妈妈也不必如此辛苦了。”
曹氏摆摆手,“现在说这些,另有甚么用呢?”
亦珍脆生生地应了。
见一旁的汤妈妈面露凄色,曹氏一笑,“你看我,遇事总往坏处想。”
“我这里不要你服侍,你自去安息罢。”亦珍见天气尚早,她一时了无睡意,想起母亲给本身的食谱来,便叫招娣下去歇息,本身则取出那张绵连金星罗文宣里,铺在桌上,就着支窗外头半明半暗的天光与室内的一盏青花双雀油灯,将刀鱼面的食谱重新到尾,仔细心细看了两遍,心中疑问丛生。
“汤妈妈做的银耳莲子羹真好喝。”招娣意犹未尽地舔了舔嘴唇,回想起在厨房喝的那一小碗莲子羹来。澈底津润清甜,如同甘露。
钥匙天长日久地贴身保存,现在握在手中,带着一丝体温,光润得仿佛金玉。
望着扎在皮面册子外头的细牛皮绳,曹氏透暴露少见的固执色彩来,随后将皮面册子重新包回锦缎中,又从匣子下头拿出一叠微微泛黄的宣纸里,略翻找半晌,抽出此中一张来,这才将妆匣重新装起来锁好包上,交给汤妈妈收好。
汤妈妈送她出了门,目送她带着招娣延着廊下,走出院子,这才回到屋里。
曹氏微微一笑,自袖笼中取出一张绵连金星罗文的宣纸来,递给女儿。
再看上头所写:以木制锅盖,取新奇刀鱼,用竹钉牢固于锅盖内,其下陶罐中盛净水,大火烧沸,转文火焖足十二个时候,待到锅盖上的刀鱼皮酥肉烂,落入陶罐,与罐内汤水融为一体,化成浓稠乳白的刀鱼汤汁,木制锅盖之上只剩刀鱼鱼骨,方成。附注,刀鱼鲜美,最忌金属,故瓦罐竹钉木盖,才可保存其天然甘旨。
见女儿眼里有毫不粉饰的惊奇色彩,曹氏忍不住捏一捏她白嫩的脸颊,“刀鱼原是江南才有的,在京中非常奇怪,平头百姓那里吃得起?娘也不过是自你曾外祖母处得了这份菜谱,却未曾做过,更未曾吃过。珍儿如果想吃,便先拿去细细揣摩了,到来年春季刀鱼上市的季候,做来吃吃看。”
听鲁蜜斯话里话外的意义,这刀鱼面在京中,非常奇怪,一日只得五十碗,达官朱紫便是有钱也一定能吃得着,此中面汤更是半斋馆秘而不宣的独家配方。
这中间有甚么隐情,或是甚么不得已的苦处么?
曹氏既欣喜于女儿的体贴早熟,却又心疼她小小年纪已要挑起一家人的生存,便悄悄握住了她的手,“娘又不是那一碰就碎的瓷人,要你事事都谨慎翼翼的。我们一家吃穿嚼用过得去便罢了,娘不想你这么辛苦。闲来无事,无妨多与英姐儿走动,别总闷在家里。”
“那女儿可要偷懒,多多寻英姐儿玩去了。”亦珍笑着靠在母亲肩上。
不像是心血来潮信手拈来的想当然耳,倒像是颠末无数次考证实际后写下的经历之谈。
曹氏表示亦珍将上头的内容先细细地看一遍。
亦珍不由得往影象深处回想起来。
亦珍听得噱。
但是亦珍却又展开眼,揽着母亲的手臂,笑道:“不过现在如许也很好。女儿有娘,有汤伯汤妈妈,身边另有招娣。一家人有房住,有衣穿,有饭吃,比以外间露宿街头,衣不蔽体,食不充饥的,不知幸运了多少呢。”
曹氏顿了一顿,似是想起了旧事,眼神辽远,“趁我现在身子骨还撑得住,总要一点点都教会了珍儿。”
“另有甚么新奇事要讲给娘听的?”
汤妈妈便住了口,咽下关于昔日的话题。
“汤妈妈做的绿豆百合汤也是极好喝的。”亦珍笑起来,“等出了梅雨天,入了暑,汤妈妈总会做好了绿豆百合汤,盛在白瓷汤盅里,垂到井里,用冰冷的井水湃一会儿。中午日头最热的时候吃一盏,最舒畅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