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振南明》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四十三章 征召文安之[第1页/共2页]

当然,仅仅用好眼下这些臣子是不敷的。

文安之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曾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祭酒,后被薛国观所构罢官回籍。他在夷陵故乡一待就是十数年,直到甲申国变,神京沦陷他仍然赋闲在家。

内阁不像司礼监,司礼监能够空着一个掌印寺人的位置,内阁却不能一日没有首辅。

如果由路振飞入阁接任首辅,兵部尚书的位置必将会空出来。眼下王铎他杀,史可法致仕,张慎言病重,能够代替兵部尚书的人几近没有。若朱慈烺强行停止内部变更,只能调礼部尚书刘宗周去兵部,可刘宗周是个果断反对生长火器的人。他曾经向崇祯进言“臣闻用兵之道,太上汤武之仁义,其次桓文之节制,下此非所论矣。”“本日不待人而恃器,国威以是愈顿也。”“火器终无益于成败之数。”

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现在的南明朝廷还是需求一些老臣撑场子的。

现在国事艰巨,朱慈烺需求更多文安之如许的干臣!

独一的题目是此时夷陵仍然处于敌占区。

在这一点上,刘宗周和史可法倒是分歧。

这位老臣在广西梧州陛见永用时已经是六十八岁高龄,却仍然满怀大志。

以是,朱慈烺毫不会让刘宗周介入兵部。如此看来,路振飞留任兵部,刘宗周接任首辅是个最好的挑选。

而大部分驰名誉的官员在北都城破后或就义,或降顺、降清。

再说若不生长火器,穿越者最大的上风岂不是华侈了?

剩下的两人,二选一的话朱慈烺偏向于挑选刘宗周。

至于厥后文安之应召永历朝廷东阁大学士,必定不会是以为永历天子比之弘光、隆武优良,而是文安之复苏的熟谙到大明已经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故而他决定放弃对永历的成见前去广西。

史可法致仕,内阁首辅的位置便空了出来。

不过这个打算终究因为谭宏、谭诣投降清朝而失利,永历也在不久后逃到缅甸,终究南明毁灭,文安之郁郁而终。

......

与他的政治天赋比拟,刘宗周的儒学天赋明显更强,他上承阳明心学,下开蕺山学派,是为一代大儒。大名鼎鼎的黄宗羲等人都是他的弟子。

文安之这个名字很多人听来能够会感觉陌生,即便在南明的诸多豪杰人物中,其也不如郑胜利、李定国、张煌言等人着名。可在朱慈烺心目中,文安之绝对是个当之无愧的民族豪杰。

可惜张慎言在前不久俄然病重,朱慈烺固然派太医前去诊治,但并没有太好的结果。

以是文安之毫不会有本来汗青上媚侍藩王这方面的顾虑。

既然南都城中没有,朱慈烺决定把范围扩大一些。

刘宗周是万历二十九年的进士,经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历任礼部主事、右通政、工部侍郎、左都御史,是名副实在的三朝元老。

归正内阁首辅在朱慈烺的人事架构中只是个吉利物,并不会对大政目标产生太大的影响。

为了抗清大业,文安之自请督师川中结合闯军余部。永历帝封文安之为太子太保兼吏兵二部尚书,总督川、湖诸处军务,并赐尚方宝剑。

南京的官员就这么多,朱慈烺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

刘宗周也的确是有风骨的。

文安之是天启二年的进士,是堂堂天子弟子,天然不会因为争立藩王的一句话就应召为官。或许在文安之的心目中,对这些国难当头仍然争立火并的藩王非常不屑吧?

遍数朝中诸公,较得朱慈烺喜爱的是吏部尚书张慎言,礼部尚书刘宗周,兵部尚书路振飞。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