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第2页/共2页]
朱慈烺这么问就是想看看文安之的判定是以何为根据。
开初朱慈烺担忧因为德州大捷激发胡蝶效应,窜改多尔衮的计谋决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并且汗青上普通都是老迈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
......
若如此做,朝野高低必然一片哗然。
看来文安之不是穿越者啊。
“陛下,闯逆一向是想定都西安的,关中是他的根底啊。他能够不守山西,但不能不守关中。他能够撤离京师,但不成能撤离西安。”
朱慈烺皱了皱眉,沉默不语。
文安之微微点头道:“东虏势大,以两家之力合而击之方为上策。”
汗青上永历帝就曾经结合张献忠、李自成抗清,文安之也曾参与此中,主动调和各部干系,也一度获得了不错的结果,可惜功败垂成。
北京对于大明的首要性不言而喻,如果能够光复神京,天下人都会欢乐鼓励以为摈除鞑虏指日可待。
“朕不这么以为。”朱慈烺缓缓说道:“闯逆毕竟是流寇,对于根底一事并不非常看重。陕西固然是他的起家地,但粮食没法自给自足,地盘又多瘠薄,朕看不出他有甚么必守的来由。”
对皇明来讲,精锐军队是最贵重的资本,毫不能等闲的耗损。
文安之非常果断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然降清!”
以是若真要出兵,机会就非常首要,必须卡在李闯和东虏大战焦灼的那一刻。
曹魏实际上一开端也是推行先灭吴再灭蜀的战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窜改了战略,改成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计谋调剂。
(第二更,求保举票。感激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书友公子忘语的100币打赏!)
可题目是天下人都能这么做,唯独他朱慈烺不可。
只要李自成一天不灭,满清就不成能投送主力攻打山东。
如许的人给他一个脑后有反骨的评价一点都不冤枉。
从汗青上来看,姜瓖确切是个几次无常的人。
潼关大战失利后,李自成自发不能守住西安,再次带领部众来了次大撤离,一起崩溃至湖广。就连襄阳等地的守军也一并带走。
“哦?铁俺公持续说。”
朱慈烺诘问道:“可山东也很首要,莫非东虏不想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