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不疯魔,不成活![第1页/共2页]
秦北洋提笔列了个书单:《三国演义》《水浒传》《西纪行》《孙子兵法》《周易》《中庸》《春秋》《左传》《史记》《新唐书》《旧唐书》《杜工部集》《酉阳杂俎》《承平广记》《金刚经》《传习录》《法兰西反动史》《日本变法史》《天演论》……
宣统二年,西历1910年,夏至骨气,他终究问了这辈子最首要的一个题目。
长夜漫漫的“监狱”内,秦北洋想出各种体例打发光阴。他的皮箱里只要德国粹校的教科书,这还远远不敷。秦海关向陵墓监督打陈述,说要采购一批书运上天宫,竟被批准。
这孩子头一回叫了“爹爹”,秦海关打动到老泪纵横,搂着儿子念叨:“不疯魔,不成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这十二个月里,秦北洋并非四体不勤。他经常在墓道中奔驰熬炼,宣泄小孩子的精力。唯独地宫中心的那一穴金井,他毫不敢触碰,光绪天子才没再来托梦。
光绪帝崇陵地宫,平常有少量民工收支,但只卖力运送物料和东西,安装大型部件,比如墓室门和铜管扇。至于地宫内部的精雕细刻,全得由秦海关卖力完成。每天有人送来食品,趁便带走分泌物。
地上的春季就要畴昔,秦氏父子在地宫中拉风箱铉錾子,干得热火朝天,乃至于一年刻日已到,他俩竟浑然不觉。
不疯魔,不成活!
秦北洋学得极快,老秦大喜过望,儿子是天生的工匠料,遗传了祖祖辈辈的慧根。别人学一个月才气把握的技能,儿子三天就能融会贯穿。上阵父子兵,有了这孩子做帮手,秦海关如虎添翼,工期加快了很多,地宫日渐成形。须弥座上的雕花,墓室门洞里的雕龙,都是秦北洋亲手完成的。
錾子用多天然会钝,让其再度锋利叫铉錾子。话说石工出门干活,第一件事儿便是搭个泥巴炉灶燃烧拉风箱,把尖錾子埋入柴炭中烧红,再使锤子打磨,几次放入水中淬火。不能操之过急,渐渐冷淬才气确保钢质。这最磨练石工本事,火候必须分毫不差,火过了则会脆而易断,火不敷又太软,打眼易劈。
要成为超卓的工匠,必须先把握东西——开山大锤和楔子,砸线的二锤,撬石头的钢钎。不管剖、削、镂、铲、磨,錾子必不成少。錾子还分长錾、短錾、扁錾。尖錾口加工大型器具以及打窝和镂空,平錾口为前期铲平所用。
春寒料峭,见不着三月桃花,瞅不到新燕北归。秦北洋把大清天子身后的万年之地,当作自家的书房,要了笔墨纸砚,在书籍上圈圈点点,又是眉批,又是注解,偶然憋出几句古言七绝,乃至写几个德语单词,免得日久天长忘了。
“我来也……”
借着地宫里的油灯,他能看到父亲的络腮胡,脑后发辫已乱成麻团,本来剃得亮光的额前,长出厚厚一层板寸。
春日将逝,老秦经常回到地宫,点上蜡烛,闭目养神,如同当代豹隐的隐士。秦北洋靠着最后一道墓室门说:“爹爹,究竟何为镇墓兽?”
他发誓本身将为复仇而活下去。
日日夜夜,一穗灯芯,长明灯似的光,照亮死诸葛吓走生仲达,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武侯显圣定军山,北地王刘湛哭祖庙,一片降幡出石头,降定三分归一统。
虽说,父子俩已重获自在,但仅限于西陵周遭几十里内。他们不准告假分开,更不能去邻近的易县或保定府。
过了七天,陵墓监督久等未见秦海关出来,才派人下去告诉他们解禁了。
十岁的秦北洋几次念了几十遍,俄然跪下磕了个响头:“爹爹!这六个字儿,是您赐给孩儿的珍宝,永久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