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2页/共4页]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保此道者不欲盈。
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六合之间,其犹橐(tuó)龠(yuè)乎,
世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五色令人目盲;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是以贤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六亲反面,有孝慈;
《品德经》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大道废,有仁义;
天门开阖(hé),能为雌乎?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成开;
贤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此三者,不成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
第十六章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
其次,畏之;
听之不闻,名曰希;
荒兮,其未央哉!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
唯之与阿,相去多少?
第三章
此三者觉得文不敷。
夫惟不争,故无尤。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上善若水。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是非相形,高低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十二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贤人有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视之不见,名曰夷;
太上,不知有之;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第二十八章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人之所畏,不成不畏。
是谓袭明。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pàn),其微易散。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老子泥像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十八章
不自伐,故有功;
是谓要妙。
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为有为,则无不治。
《老子德道经译注》在扩大浏览内里。 【此为正宗】
天长地久。
何谓宠辱若惊?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品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讲授说,是玄门根基教义的首要构成之一,被玄门视为首要典范。其作者老子也被玄门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品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以是应当说玄门吸纳了道家思惟,道家思惟完美了玄门。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第六十五章
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
《品德经》提出了“有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汗青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唐朝)的治国方略。这类思惟在经济上能够减缓群众的一些压力,对初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必然感化。汗青上《品德经》注者如云,乃至有几位天子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品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返国,对日本社会生长产生过影响。《品德经》本为先秦道家的代表作,汉末张陵创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教典教悔道徒,创建了玄门,并作《老子想尔注》以宗教的观点解释《老子五千文》,自此成为玄门的根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