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第1页/共4页]
故有之觉得利,无之觉得用。
虚而不平,动而愈出。
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复归於无极。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世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自矜者不长。
唯之与阿,相去多少?
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第五章
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mò)身不殆(dài)。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傫(lěi)傫(lěi)兮,若无所归。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又称《品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的《品德经》是中国汗青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老子的《品德经》也是道家哲学思惟的首要来源。老子的哲学思惟和由他创建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当代思惟文明的生长作出了首要进献,并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惟文明的生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惟史上有着首要的职位,老子的思惟影响了厥后全部中国哲学史的生长。《品德经》、《易经》和《论语》被以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惟巨著。
第二章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
故处置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爱民治国,能有为乎?
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成开;
吾何故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知名六合之始;驰名万物之母。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
五味令人丁爽;
湛兮似或存。
荒兮,其未央哉!
非以其忘我邪?故能成其私。
篇37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窈兮冥兮,此中有精;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可贵之货,令人行妨(fáng)。
第二十七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混兮其若浊。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第六十四章
五音令人耳聋;
第十章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第二十六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shì),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大道废,有仁义;
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揣而锐之,不生长保。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二十五章
此三者,不成致诘( jié),故混而为一。
知此二者亦稽(jī)式。
信不敷焉,有不信焉。
豫兮若冬涉川;
世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吾以是有大患者,为吾有身;
第二十章
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凿户牖(yǒu)觉得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玄门晓得之论与政治观、伦理观,大抵不出老氏体系。至若经言“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抱一处和等涵养之道,更加玄门守1、心齐、坐忘、佩服、内丹等多种炼养术之所本。而“长生”“死而不亡者专”等说法,玄门引为仙学长生说之宗源。“归根”“复命”之说,内丹学则阐扬为内炼成真、与道合一之哲学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