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众言官吃瓜猜野谜 老座主会揖议除奸[第1页/共9页]
“首辅到了。”
朱衡在气头上,顾不得宦海礼节,说话的口气分外呛人。高拱内心晓得,此时若申明事情本相,朱衡不把内阁闹翻天赋怪。如果迟延一两日,等候皇上把礼部的折子批复下来,当时再做压服事情就占了事理,是以他决定来个缓兵之计,先把朱衡稳住再说。沉吟一会儿,高拱答道:
“元辅说得对,我们现在就写折子。”
朱衡脖梗一犟,气呼呼地说:“张本直就不照办,再不拿钱出来,民工就会肇事,工程也会无停止地迟延下去,这任务由谁来负?”
韩揖话还没说完,忽听得走廊里响起重重的脚步声,瞬息间只见书办马从云走进朝房来陈述:
“肃卿兄,明天你给老夫一个说法,这笔工程款到底给还是不给?”
高拱又把目光移向程文,程文摇点头。
“第一,门生传闻,座主你和高仪、张居正两位阁臣赶到乾清宫的时候,隆庆天子已经昏倒,这份遗诏是不是他亲口所言就很成题目;第二,大明建国至今两百多年,从没有寺人与内阁大臣同受顾命的先例,洪武天子建国之初,就规定寺人不得干政,乃至定下了寺人干政处以剥皮的酷刑,是以,这道遗言有违祖制;第三,既让司礼监与内阁三大臣同心帮手,而当时的司礼监掌印是孟冲,也不是冯保,为何那一日在隆庆天子病榻前,却又只要冯保而没有孟冲?这诸多疑点,让大师颇费猜忌。”
高拱回到值房,但见工部尚书朱衡已在小客堂里坐定。这朱衡是嘉靖十一年的进士,且当尚书多年,已是三朝元老,春秋也比高拱大六岁。以是高拱对他不敢草率,一见面相互行了划一的官礼。高拱执意把客堂的正座让给朱衡,看过茶后,高拱发觉朱衡神采不大好,因而谨慎问道:“士南兄,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叨教本日为何事而来?”
程文长着一张凹脸,吃得满下巴都是西瓜水,这会儿从袖口里取脱手袱儿一边揩一边应道:“你说吧。”
高拱绘声绘色讲完这段“笑话”,在坐言官倒是没有一小我笑得起来。他们的感受是被人劈面掴了耳光。因这“笑话”是从他们尊崇的座主――首辅大人丁中所出,他们不但不能发作,并且还得揣摩,首辅本日招来他们会揖,为何要来一个如现在毒的收场白?
朱衡说着,气得连连顿脚,方才擦去汗渍的额头上,又排泄一层汗珠子来。望着他那一脸的肝火,高拱干干地笑着,一时也不知如何作答。
世人一阵起哄,陆立德抵挡不住,从速辩白道:“你们这是冤枉好人,那一夜,杭州太守为小弟停止堂会,的确有一个十五岁的女子随了梨园来到堂会上,太守便让她陪我喝酒,唱了几支曲子,仅此罢了。”
一名给事中说道:“要想弄清楚这件事的真伪,只要把孟冲找出来作证。”
程文接着说:“大口套小口,不是口交又是甚么?”
几近就在当天,皇上的“批朱”就到了内阁,对拟票无一字点窜。收到这道圣旨,高拱那颗一向悬着的心终究放了下来。他当即就此事咨文通报在京各大衙门并邸报天下各州府。与此同时,他又唆使刑部礼部把各自早就写好的公本送进宫中。隔了一天,也就是明天早上,高拱坐肩舆上班,刚到值房,送本寺人又把这两个奏本送来内阁拟票。高拱不让送本寺人分开,当着他的面,提笔拟了两道票。
关于内阁与六科的干系,这还得从给事中这一官职的设置提及。太祖朱元璋立国之初,鉴于宋元两代君弱臣强,朝廷权力失控乃至崩溃的经验,加上左丞相胡惟庸谋反对他的刺激,促使他肃除丞相制,把丞相之权分于六部。但如此一来,他又担忧部权太重而威胁皇权,又对应六部而设六科给事中,对六部权力加以管束及监督。这六科给事中不附属于任何部分,直接向天子本人卖力。如此一来,给事中不但把握了参政议政的谏议权,还增加了监察弹劾权,朝廷文武百官无不受其监督。论官秩,六科给事中虽只要六品,但就是那些爵位至重的三公九卿,部院大臣,与之见面也得行拱手之礼。关于六科特别的政治职位,另有一事可作左证。当局各大衙门,都设在都城各处,唯独只要内阁与六科的公署设在紫禁城里头。一进午门,往右进会极门,是内阁;往左进归极门,是六科廊,由此可见六科言官的清贵。按先朝传下的常例,每月的初1、十五两天,六科给事中都要到内阁和辅臣作揖见面,称为“会揖”,相称于一个互通声气的例会。只是明天此次会揖不伦不类,一是时候不对,离六月十五还差两天;二则内阁除高拱外,张居正、高仪两位辅臣均不在内阁,张居正在天寿山观察隆庆天子陵寝尚未返来,高仪得病在家;三则给事中也未全到,只来了七八个,都是高拱的弟子,套用一句宦海的话说,都是“夹袋中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