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 细说经筵宫府异趣 传谕旧闻首辅欷歔[第3页/共7页]
“户部?”冯保嘲笑一声,伸手翻开茶几上的红木匣子,取出一份奏疏递给张居正,说,“这是弹劾王国光的本子,你先看看。”
“主子明白。”三位寺人一起欠身答复。
冯保想了想,说道:“这个故事讲的是唐朝的玄宗。这位皇上谅解大臣,宾礼故老,特别尊敬姚崇。每次晋见,玄宗都会亲身把姚崇送到门外。厥后,玄宗升姚崇为宰相。这姚崇为人谨慎。一天,趁玄宗访问他,他就一个郎吏的序升题目向皇上叨教。玄宗一双眼睛望着殿中楹柱,看也不看姚崇一眼。姚崇再三言之,玄宗就是不表态。这一下姚崇慌了,很狼狈地退出大殿。待他一走,侍立丹墀之下的高力士奏道,‘陛下初承鸿业,宰臣请事,该劈面言可否。而姚崇再三叨教,陛下一言不发,也不拿眼看他,臣恐姚宰相必然大惧。’玄宗听后答道,‘朕既然升任姚崇为宰相,碰上大事他应当来奏,朕与他共决之。如郎署吏秩甚卑,他姚崇就该单独定夺措置,何必来烦我呢。’高力士听罢此言,瞅空儿跑到姚崇值房,把圣意奉告了他,姚崇一颗忐忑不安之心这才安宁下来。自此大事上报,小事独决,真正地做到了替皇上分忧,成为一代名相。”
张居正只感觉心火一蹿一蹿地难以停止,但他到底还是忍住了,只安静地问:
“那也不必用金子制作呀。”张居正俄然进步嗓门儿。
张居正只悄悄地“嗯”了一声,深思有顷,才答道:“多谢冯公公提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是户部那头,的确困难甚大。”
“老朽也是如许看的,”冯保嘴角浮出一丝不易发觉的刻毒笑意,说道,“张先生,只要太后和皇上对你信赖不疑,随那帮乌鸦嘴如何聒噪,也伤不着你一根毫毛。”
“真是没有。前几日,李太后想制几件换季的秋裳,咱叮咛从制衣局调了十几种面料,又从七彩霞选了几种。成果,制衣局呈上的面料,李太后只看中了一种,倒是七彩霞的面料,奉上的五种她看中了四种。你看看,这个郝一标是不是会办事?”
听罢这段故事,张居正心中涌出一股暖流。此中深意,不言自明,玄宗与高力士的态度,比之明天,就是李太后和冯保的态度。也就是说,因为李太后的信赖与冯保的调停,他这个首辅应当英勇担负起摄政的任务。张居正顿时如释重负,寂然动容说道:
三位公公叩首而退。冯保把那三张报单递给张居正,张居合法真看了一遍,说:
“该省的咱都省过了,这些是省不下来的,”冯保说着叹了一口气,“张先生你也晓得,隆庆天子即位后第一次出经筵,统共花了三十万两银子。除了文华殿补葺,主如果用在犒赏上。凡参与者都有程度不等的颁赐。这一回,虑着太仓空虚,老朽向李太后建言,一应犒赏就免了,总开消只打到十万。”
胡公公抬抬屁股算是礼敬,一开口,那副娘娘腔嗲得出奇:“主子管的是万岁爷的穿戴,万岁爷出经筵,按端方得穿衮冕玄衣裳。这套章服的规格,嘉靖八年就定下了。头上的冠制是圆框乌纱帽,顶上有覆板,长二尺四寸、宽二尺二寸,玄表朱里,前圆火线。前后各七彩珠玉十二旒,用黄赤青白黑红六色玉制成玉珩、玉簪,导以朱缨,遮耳处则用两颗蜜枣儿大小的祖母绿大玉珠,这是帽子。再说衣服,底色是玄色,底色上头还得织出六色来。日月在肩,各径五寸,星山在后,龙华在两袖,长不掩裳。章裳是黄色,七幅。前三幅后四幅,连属如帷。上头的刺绣也是六章,分作四行,火宗荇藻为二行,米黼黻为二行。中间用单素纱做衬。领是青绿领,织黻文十二道。蔽膝与裳色分歧。上绣龙一条,下绣火二道,系于革带。革带前用玉,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朱袜赤鞋,黄绦玄缨,结圭白玉。玉上刻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