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初至赵国[第2页/共3页]
打趣以后,蒙鹜低声对蒙仲说道:“方才,有一名叫做「肥义」的赵臣前来驿馆,仿佛此人在赵国的职位不低,现在正与李大夫在馆内闲谈。”
期间,蒙虎笑着将一条胫衣送给蒙鹜,让后者亦非常迷惑,直到蒙虎解释了此物的用处,蒙鹜这才恍然大悟。
究竟上,卫国与宋国的干系也不如何样,因为在宋王偃与赵王雍的“私盟”中,卫国事赵王雍默答应以由宋国攻取的国度,只不过是因为齐国的威胁太大,宋王偃临时搁置着「攻伐卫国」的这桩事罢了——既然宋卫战役还未打响,是以卫国与宋国的干系倒也没有差到顶点。
『这位赵国君主,看来野心极大啊……』
在付钱时,固然蒙仲等人没有赵国的货币,但因为赵宋两国缔盟已久,这家店铺倒也情愿收取宋国的“布币”。
————以下注释————
蒙仲有些绝望。
“田不禋?”
赵驿长客气地与李史等人告别。
在得知了邯郸的范围后,蒙虎吃惊地叫道。
别说蒙仲、蒙虎、蒙遂这些小辈,就连蒙氏一族的少宗主蒙鹜,亦不由感到有些严峻——仿佛是来到了世外之地。
关于邯郸的定名,向来有诸多说法,此中有一种说法最有气势——本日出日落之地。
记得曾经齐国的名相「晏子(晏婴)」出使楚国时,因被楚王笑称“齐国无人”而笑着说了几句用来描述临淄的词,比如“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等等。
本来,在他们从景亳出发前来赵国之前,惠盎曾将一封手札偷偷塞给蒙仲,并对他叮嘱道:“到了赵国,你便带着为兄的手札,去拜访一名叫做「田不禋(yīn)」的人。此人亦是宋人,是在仇赫入宋国时,作为互换前去赵国退隐的士大夫,传闻现现在在赵王雍的嫡宗子「公子章」身边,此人与为兄有几分情面,你拿着这份手札去,他会善待你们的。”
“请尊驾代为上禀,宋使请见赵君。”
大抵是在三四年前的时候,赵雍便已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太子赵何,即赵国现在的赵君。
“赵王?”那位赵驿长哈哈笑着说道:“我国并无‘赵王’,唯有赵君与‘主父’,不知尊驾想见哪位?”
在听到赵驿长与李史的对话后,蒙仲心下悄悄想道。
赵驿长很惊奇于蒙仲这名“宋使的保护”竟然会私行开口扣问,但见宋使李史没有任何表示,心中也明白了甚么,在细心机忖了半晌后,便答复道:“莫非是「公子章」身边的家臣?”
在这位赵驿长告别前,蒙仲曾扣问他道:“驿长,叨教邯郸城内可有一名叫做「田不禋(yīn)」的宋人?”
不难猜想,当年赵敬侯将赵国的都城迁到邯郸时,贰心中是有称霸中原的大志壮志的,只可惜这份大志壮志终究被中山国所阻——中山国这个嵌入赵国版图的国度,很大程度上成为了停滞历代赵国君主实现霸业的拦路石,也难怪历代赵国君主都将中山视为必须撤除的工具,哪怕是当今的赵国君主赵雍。
不得不说,此前蒙仲亦见地过「陶邑」、「商丘」、「彭城」等他宋国的大城邑,但这些城邑都没法与邯郸相提并论,邯郸邑的范围,仿佛有两个商丘那么大,纵使是陶邑、彭城,亦有所不及。
李史不失礼数地说道。
“请尊使在驿馆内稍歇,鄙人当即通禀此事。”
没想到,此人并不在邯郸。
驿馆的驿长,是一名五十多岁的老者,传闻也以赵为姓氏,这位赵驿长出面欢迎了李史,将他与蒙仲等卫士都安设在驿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