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1/1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因时而变,风气之先[第2页/共2页]

儒家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培养了中国人把小我运气与国度运气紧紧连络的自发。治国、平天下的追乞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规语,已经成为社会承认的抱负品德和品德标准。曾国藩暮年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位尊为“相”而居汉大臣之首。但遵循清朝政制,这仅是没有实权的尊号。在其奇迹的鼎盛期,他虽是节制几省军务的首要军事统帅,但实在职始终是处所大吏――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遵循思不出其位的原则,他完整能够循规蹈矩,以完本钱职事情为满足。但是,他一再收回建立机器局、调派留门生等建议。这些行动只要一个公道的解释:急于窜改国度贫弱面孔的爱国热忱超出了小我成败得失的考虑。他曾同李鸿章说过:“鄙意北方数省因循已久……东南新造之区,事事别开生面……制器造船各事,皆已办有端绪。自强之策应以东南为主。中间虽不处海滨,尚可就近措置,购办东西,挑选人才,本皆前所手创,仍宜引为己任,不必以越俎为嫌。”在独裁轨制下,越俎代谋小则招怨,大可肇事。据内容看,此信约莫写于1867年李鸿章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后。曾国藩平生谨慎,安定承平天国后又恐权重位高招忌,加上安康每况愈下,因此一再要求归田以完晚节。如果不是出于考虑国度安危、初创一代民风,是不会有这一行动的。他平生谨慎,但却要求李鸿章勇于“越俎”,表白他担负大事的风致。

上一页 设置 下一章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