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拙补心,勤必有成[第2页/共3页]
本着如许的原则,曾国藩真可谓劳心劳力,以一“勤”字终其身。即便偶尔有不敷勤奋的时候,他也要深切检验,痛加改过。
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十三日,曾国藩夜读汪辉祖《学治臆说》等书,深为叹服。他在日记中写道:“阅汪龙庄先生辉祖所为《佐治药言》、《学治臆说》、《梦痕录》等书,直至二更。其《庸训》则教子孙之言也,语语实在,可为师法。吾近月诸事废弛,每日除下棋看书以外,一味懒惰,于公事多所延搁,读汪公书,不觉悚然!”曾国藩同意汪氏的观点,以为为官应以勤为首。
在统统能促人胜利的要素中,“勤”字是必备的,同时又是能够不受天赋前提制约的。
从曾国藩平生做事气势可知,“勤”字是他胜利的首要法门。曾国藩说过的勤奋之道,“精力虽至八分,却要用到非常,权势虽有非常,只可使出五分”。勤没有限定,越勤越好。勤字不但能够积善成多,还可鼓励士气,抖擞精力。
曾国藩办事勤奋,在他任直隶总督时表示得最为凸起。1869年初,他进京见陛,这是他自从离京后第一次回京,前后已十几年。当时直隶虽是京畿重地,吏治败北却到了无以复加的境地。官员疲玩,讼案堆积如山,民怨沸腾。以是,曾国藩一上任,就拿吏治开刀。吴桥知县王恩照、曲阳知县万亨泰、武强知县王庶曾、迁官知县周培锦、冀州知州宋炳文、保安州知州李作棠、怀安知县谷洪德,这些人道情疏懒,不睬讼狱,曾国藩一概奏请撤职,大刀阔斧地停止整饬,吏治民风,为之一振。
同治元年(1862年)八月十九日,他在日记中自责:克日来公事上不是特别地细心,访客也很多,志趣也比之前涣散了,军事、吏事、粮饷事、文事每日都应经心极力,以求进步。因为一日没有长进就是退步了。今后每日会更加留意吏事,勤见僚属,多体味环境;留意军事,从经验将领,督察练习动手;留意粮饷之事,从人数高低手;留意文事,从广征占训开端。每天中午之前多留意吏事和军事,午后多留意饷事,早晨看文事。
在统统能促人胜利的要素中,“勤”字是必备的,同时又是能够不受天赋前提制约的。人们常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事理。曾国藩说,居官应以“动廉洁恕”四字为本,此中“明’字受天赋身分影响较大,而其他三字则可由学习而至。“勤”字是实际统统奇迹的底子和前提,以是尤其首要。
他把勤字的表示归纳为五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也。身到者,亲巡乡里,治军则亲巡堡垒,亲探贼地是也。心到者凡是苦心分解,大小层次始终清楚,理其绪而分之,可归并同类也。眼到者,着意看人,当真看公文也。手到者,于人之是非,事之关头,漫笔写记,以备忘记也。口到者,令人之事,既有公文,又苦口叮咛也。厥后他又总结出了三勤:口勤,到处察看;脚勤,事事体恤;心勤,勤思多动脑。
曾国藩对“勤”字的熟谙也很有深度。在他看来,“勤”字是人生第一要义,是修身、齐家、为官、治国乃至平天下的前提。他以为,千古以来,圣贤豪杰之士,立品于世能功成名就,无一不是因为勤。人如果勤奋,就没有甚么做不到的,反之就会一事无成,还能够招致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