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事稳健有耐心[第3页/共4页]
曾国藩乃至把这套“主客论”进而推到了计谋题目上。他攻讦江南大营之以是失利,是因为他们对于“表里主客情势全失”。茂发、和春只专注金陵一隅,而不顾对金陵上游的争夺,在江北,连与江浦、六合紧连的和州、有为一带也不去占据,安庆、庐州更不在他们的战役全局的投影以内。在江南,对与江南大营毗邻的皖南地区,未严加节制,以稳固大营的火线,这叫做全失表里之势。与此同时,茂发、和春又按照朝廷的旨令,“援浙、援闽、援皖、援江北,近者数百里,远者二三千里,救兵四驰,转战不归”,被承平军各个击破。如冯子材率五千人援江北大营,几被全歼于小店;在六合、浦口之役中,李若珠部五千余人全数被歼于扬州,张国棵大败于浦口,周天培部全军毁灭。仅这两次战役,共丧失“兵勇一万数千名,精锐失之过半”,这叫做全失主客之势。江南大营的表里、主客之势之以是全失,曾国藩以为,这是因为茂发等“不能从大处落墨,空处着笔也”。
总之,曾国藩对待战役中的快慢题目,静动问主客题目,这些都是以“稳慎”二字为解缆点来立论的。这不但是他行军兵戈的原则,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
正因为稳慎,曾国藩死力反对浪战,死力反对不知敌我、不知深浅的轻浮行动。他说:“未经战阵之勇,每好言战。带兵者亦然。若稍有经历,但觉我军到处瑕隙,无一可恃,不轻言战矣。”不轻言战,即不打无筹办之仗。他奖饰李续宾,说他“用兵得一‘暇’字诀,不特常日安闲清算,即便临阵,也回翔谨慎,定静安虑。”又说:“迪安善战,其得诀在‘不轻进,不轻退’六字。”曾国荃统兵在吉安火线时,他丁宁说:“凡与贼相持日久,最戒浪战。兵勇以浪战而玩,玩则疲;贼匪以浪战而猾,猾则巧。以我之疲敌贼之巧,终不免有受害之一日。故余昔在营中诚请将曰:‘宁肯数月不开一仗,不成开仗而毫无安排算计。’”曾国荃在金陵火线时,他又叮嘱说:“总以‘不出壕浪战’五字为主。”曾国藩所说的“浪战”,指胜负不分环境下的战役。即或有小胜,或仅小挫,浪战都带来严峻恶果,土卒不但因浪战而疲困,且因浪战而对战事玩忽。与其如此,不如坚而守之,弁(biàn)勇身心健旺,斗志昂扬,一战可胜。这就触及战役中求胜的快与慢的题目。不浪战,或死守不战,仿佛胜之甚慢。实际上,养足精力,看准机会,战而必胜,虽慢实快。不然,欲速反不达。曾国藩这个于稳慎中求进取的计谋,可说是他的计谋思惟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