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七夕[第1页/共3页]
大内西北隅有一座月台,原是哲宗时大珰郝随、刘友端为奉迎刘清菁而建的,内瞰瑶津池,外眺东都城,轨制极华靡。建成后哲宗与刘清菁在月台上宴乐,偶然彻夜达旦,灯火不灭,常引都人仰首张望,是以遭到言官论列。哲宗崩后太后把月台改成置仙佛像之所,再不供游幸用。
自白谔上奏以后,号令皇太后提早还政的声音此起彼伏。元符三年七月月朔,在言官陈瓘等人的催促下,皇太后向氏终究不待先帝升祔太庙即卷帘还政。
赵佶悄悄赞叹,很想狠狠扇她一耳光,马上就把她抛到有他画作做枕屏的箪纹藤榻上,扯开她穿得非常端庄的号衣,为所欲为。
刘清菁笑道:“这个轻易,就看蕙罗将来是把处子之身给你还是给十二哥。”
他敏捷换了谈笑晏晏的神采,和言问:“嫂嫂笑甚么?”
赵佶看着他们因水相隔,脉脉不语之状,不由从心底浮出一抹嘲笑。
赵佶悄悄摆首:“一定。这宫里没有我得不到的女民气……”和顺到含混地凝睇刘清菁双眸,他又微露笑意,“一个也没有。”
“我不要你的心,”刘清菁截断他的话,又温和了声音对他道,“若我赢了,你为我做一件事好不好?”
蕙罗凝神聆听,逐步辨出他所奏的是李白的《秋风词》,之前本身曾听宫中乐工弹奏吟唱过,遂随他噪音在内心吟诵:“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赵佶问:“何事?”
埙音持续萦回于水面上,也像承载了仆人的几分傲骨,如诉如叹却不如泣,疏旷高雅,气韵高华。
现在忽有一声轻笑自耳边响起,赵佶侧首,见刘清菁不知何时走到了本身身边。
刘清菁浅笑未辩驳,斯须敛去笑容,正色道:“不过先说好,你不能使阴招,比方用心差人跟踪蕙罗和十二哥,乱找由头拘禁十二哥等等。”
沉默而漫无目标地张望,也不知过了多久,但觉夜色渐浓,幽风乍起,吹落半池焰火,水上浮的光影暗淡了很多。蕙罗回身正欲拜别,忽闻池水对岸有一脉乐声缓缓传来,高古苦楚,是陶埙的立秋之音,在这繁华稍歇的中夜里响起,显得尤其孤清。
刘清菁浅嗔薄怒地啐了他一下,赵佶含笑做遁藏状。
刘清菁像是听了个荒诞的笑话,以扇掩口,笑得双肩轻颤,“你哪来的自傲?”
赵佶轻视地嗤笑:“本来姐姐把我划一于鸡鸣狗盗之辈。”
想了想,赵佶又道:“依姐姐之见,将来判定胜负,应当以何事为准?”
还政后太后精力不佳,七夕这晚称想上月台拜佛,为先帝祈福。赵佶、王皇后及元祐、元符两位先朝皇后闻讯后都伴同前去,陪太后在月台上拜佛诵经。
月台之上,赵佶亦听到了埙音,信步出楼阁,走到一无人之处,凭栏俯览瑶津池,虽相距较远,却也从那再熟谙不过的身影上辨出是何人吹埙。
而此时风拂微澜,把池心的一艘水上浮划子推入她视野,正朝她悠悠漂来。蕙罗认出,恰是她送给赵似那只,船顶、船头、船尾均有带纱罩的灯笼,此中烛光摇摆,把船身照得透明,令她更惊奇的是,船上多了两个蜡做的小人,从身上彩绘服饰看来,是一男一女,并肩坐在船头,男人着装与赵似略类似,女孩服饰较着是司饰浑家的形制。
浑家们点亮水上浮,置于水面推开以后都会双手合什,闭目冷静祝祷,向织女诉说本身的心愿。蕙罗才想起倒是忘了为本身筹办一个,随即又感觉此事虚空,终是无趣,不做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