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器正解(中)[第1页/共6页]
《周礼?夏官?司兵》:“司兵,掌五兵、五盾。”郑玄注:“干橹之属,其名未尽闻也。”林尹按:古有大盾、步盾、子盾等。
唐朝戟已广用于舞具。《唐书?礼乐志》:“太宗制舞图,命吕才以图教乐工百二十八人,披银甲,执戟而舞,每三变,每变成四阵,象击刺来往,歌者和曰‘秦王阵乐’。”此虽是银甲执戟,但戟已完整落空兵器性子,沦为舞具了。
銊为斧之由来,以期间论则为同时,以情势论亦正仿佛;书曰:“王左杖为銊,注銊大斧也。”按此可见斧銊本无甚庞大之分当,惟銊与斧,如完整不异,何不径名之曰大斧,而必名之为銊,此显见其类似而不能相混也。銊头较斧大三之一,杆端比斧多一锋芒,长约一尺六寸,故銊杆善于斧杆者亦尺六七寸;斧杆末端无钻,故三十六法中无点逗各法也;銊则亦如枪杆,末端有三尖之钻,以备仓猝时作点格之用;至其他之搆造,则完整与斧不异,重量亦仿佛。斧之与銊,亦犹枪之与矛,箭之与弩,情势之分歧者,仅毫厘问耳;至其服从,亦不甚辨别,故能得三十六法之精华者,銊斧可并用也。
十八般兵器——戟
明朝呈现了两节铁鞭,其形略如宋朝铁链夹棒,但宋器铁链颇长而短棒怍方体;明器则中链甚短,而高低棒均系细圆体,以是其名叫鞭。其他鞭,明朝甚多,何良臣《阵纪》说:「钯尾鞭、丈八鞭、连珠铁鞭、豹尾鞭、铁鞭,各有专门,但身法、伎俩、步法,皆由拳棍上来。」此可知,明军中多有效鞭者,并且正视以拳棍技术为根本,来进步高鞭的实战才气。
晋代,长兵重矛枪,戟已降为仪仗之器,军士均执枪,而不执戟了。《晋书?王浚传》:“浚起宅门前路,令广数十步,曰:吾欲容长戟帜旗。”可知戟已不在疆场上利用了。
鞭有单、双、软、硬之分,其质有铜、铁、铁木、纯木之别,与用皮革制成,摈除牛马的鞭子,是完整分歧的器具。但软鞭类的七节鞭、九节鞭、十三节鞭等,与赶牛马的鞭子,在来源上,能够有必然的干系。
曹丕《典论?自叙》:“夫事不成自谓己长,余少晓持复,自谓无对;俗名双戟为坐铁室,镶 为蔽木户。”(《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注引)
1974年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陵的秦俑从葬坑中,出土了多量的兵器,有秦弓、镞、矛、戈、钺、吴钩等。就是两千两百年前,秦朝军队兵器设备的再现。戈、矛、戟这三种兵器,都安有三公尺摆布的长木柄,下端装有铜,有的矛柄长达6.3公尺。
戟为戈、矛合体之兵,柄前安直刃以刺敌,旁有横刃,钶勾啄敌,具有勾刺的两重感化。
斧,与戈矛同时,亦为古仗之一。黄帝时即有斧銊之名,在当时不但用为兵器,抑且用为科罚之具。刑书释名载:黄帝五刑,四曰斧銊。按五刑即甲兵、刀锯、钻凿、斧銊、鞭扑、是也。由此推之,则斧之始于黄帝时也,其理甚明;惟当时并无所谓三十六法,对敌时不过乱砍乱劈而巳;迄汉时,南中蛮人创斧法,亦如枪法之创于武吃氏而流入中原者,惟始创者之为何人,则不成考据矣。其法初亦无三十六手之多,后之武师,从而增益之,使窜改不测,成为战阵之利器,故今传板斧有三十六法也。
後梁战将王彦音,不但善枪,并且善铁鞭。冯云鹘《金石索》中,图示了王彦章铁鞭一幅,“长仅六尺二寸强,重清秤十五斤,凡十九节,每节以铜条束之,柄饰木而束以铜,柄端如槌,四周环列‘赤忱报国’四字”。(《中国兵器史稿)可知鞭虽属短兵类,但其形制较长,并且较重,需大力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