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易中天中华史:魏晋风度》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2章 人物[第1页/共10页]

那就让我们再回到汉魏。

标签明显从桥玄和许劭的说法演变而来。他们都利用了两个词:奸贼,豪杰,合起来就是奸雄。

一年后,桓温也驾鹤西去,享年六十二岁。他被追赠为丞相,谥号宣武。但他盼望已久的九锡,却仍然没能在临终前等来。九锡是天子赐给权臣的九种器物,王莽、曹操和司马昭都是加了九锡的,桓温则未能如愿。

王导度过了难关。

比如王敦。

那么,谢安是甚么来源,他又何故能够如此?

可惜对于如许一种政治局面,对劲的只要王导,王敦和司马睿都不对劲。王敦桀骜不驯跋扈放肆,司马睿则不甘大权旁落,试图操纵别人的力量来钳制王家,成果是手握重兵镇守荆州的王敦不想谋反也得谋反。

王敦最后是身败名裂了的。

今后,奸雄二字,就成了曹操的标签。

这是如何的人物!

简文帝则说:无小无大,从公于迈。[46]

但是桓温对人们把他比作王敦是不对劲的,他更赏识的是刘琨。北伐前秦时,桓温偶遇当年刘琨府上的歌女,这个老女人一见桓温就眼泪夺眶而出。桓温问她为甚么,老女人答:瞥见将军就像瞥见了刘司空(刘琨)。

沉默很久以后,许劭答复了曹操的题目。

起码,也是高超的政客。

可儿,就是称心快意之人。

这实在也够狠。

这个说法让温峤和明帝都有了台阶。温峤当即乘势下拜赔罪,明帝的脸上也多云放晴。局面如此获得窜改,实在是只要王导才气做到的。[30]

厥后执掌了东晋军事大权的王敦,出道仿佛比堂弟王导要早。他很早就来到了西晋的都城洛阳,并成为晋武帝司马炎的半子。在“八王之乱”中,王敦散尽家财,还把公主的婢女配给将士,从而深受恋慕。王导为司马睿运营帝业时要拉王敦入伙,并非没有事理。[19]

实在桓温的野心不能实现,谢安是做了手脚的。厥后桓温病重时,曾再三催促朝廷给他加九锡,朝廷也不得不表示同意。但是文秘草拟的圣旨,谢安老是不对劲。成果改了又改,写了又写,拖到桓温归天也没能收回。[53]

桓温厥后的北伐,实在是孤军作战。

实际上,东汉魏晋所谓“豪杰”并非品德评价,而是气质判定,或究竟判定。也就是说,一小我只要天赋不凡豪气逼人,哪怕只不过能把事情闹大,就是豪杰。

明显,这内里的关头词就是度量。度量,也是魏晋风采的首要内容,并且是在东汉末年开端风行的新词。它乃至比纯粹更首要。一小我,如果度量不敷,再纯粹也只是清澈的山泉。相反,哪怕浑浊一点,也是汪洋大海。[63]

那么,现在的王导又在那里?

有一次,北方名流在长江边集会。当时风和日丽,江水滚滚,六合之间充满诗情画意。这时,座中一人却喟然感喟说:风景还是一样的好,只是黄河换成了长江。

那人很欢畅。

是以,当桓温召见他俩时,都城里便民气惶惑,王坦之更是心惊胆战不知所措。谢安却平静自如地对他说:我们去!我朝的存亡存亡,就在此一行![50]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4]

对本身都能动手的,对别人也不会有怜悯心。有一次洛阳巨富王恺(一说石崇)宴请王敦和王导兄弟,特地安排了美女敬酒。客人如果不能一饮而尽,就杀了那敬酒的美人。是以王导虽不堪酒力,也只好勉为其难。王敦却在连杀三人以后,仍然滴酒不沾,并且泰然自如。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