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时代[第2页/共10页]
君臣共治,难道很好?
全线崩溃
对此,司马睿心知肚明。是以即位之日,他竟然一再聘请王导跟他同坐御床,接管百官朝贺。王导只好谦恭地推让说:如果太阳与万物同辉,臣下将如何瞻仰?
厥后被追尊为宣天子的司马懿,是晋王朝的实际初创者和缔造者。或许,这应当归结为他特别故意计,也特别有耐烦。从进入官场到篡夺政权,他前后用了四十三年的时候,历经曹操、曹丕、曹叡、曹芳四代君主,终究把曹家的“房产”据为己有,只留下一道过户的手续。
但是初来乍到的司马睿却没甚么声望。北方士族对他没有信心,南方士族对贰心存疑虑,就连司马睿本身也感觉寄人篱下,很有些惴惴不安。
曹爽的无药可救也在此案中透露无遗。兵变时,司马懿屯兵洛水,曹爽屯兵伊水;司马懿占据了洛阳,天子却在曹爽手中。是以有人建议,挟持天子到许县,然后号令各地军队勤王,完整能够对抗司马懿。
桓氏:桓温;
而后,帝国不再封建。
为此,王导殚精竭虑。他乃至学会了说吴语,不像其他北方士族那样对峙只说洛阳话。他又发明侨寄法,在南方士族权势较弱的地区设立侨州、侨郡、侨县,相称于北方朱门在江东的特区和领地。这就兼顾了两边的好处。更首要的是,他争夺到了南方士族魁首的支撑。[17]
胡人以为应当,汉人以为不该。
这是一个如何的人?
可惜,东晋政治虽有“虚君共和”的意味,却没有轨制和法律的保障。晋元帝和他的后代不甘心大权旁落,权臣中也不乏诡计家和野心家。王敦和桓温就诡计篡位,桓温的小儿子桓玄则终究称帝。毕竟,魏晋两朝皆因“禅让”立国,司马家属也没法不让人仿照他们的祖宗。
如此哲学,对于重伦理、重政治、重实际的儒学当然是激烈的打击,何况另有梵学推波助澜。东汉时传入的梵学也是“蛮夷”的文明,并且比“五胡”更不“中国”,却遭到知识界和统治者的遍及欢迎,难道改天换地?
西凉 李暠 汉 400—421 北凉
后燕 慕容垂 鲜卑 384—407 北燕
王导很清楚,中原必将沦亡,晋室不成答复,独一的前程是偏安江左,与北方胡族划江而治。如此,或许还能保住世家大族的既得好处,中原文明的薪尽火传。
实际上,直到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六年后,司马家属仍一定看好这位政坛新秀。曹操征召司马懿到府中任职,司马防的这位次子便拒不受聘。他宣称本身得了风瘫病,宁肯耐久卧床也不就任。[4]
谢氏:谢安。
南边成为士族的天下并不奇特,因为东晋的第一个天子司马睿并没有多少政治本钱。他能够建立逃亡当局并登上帝位,完整依托士族的推戴和支撑。更荣幸的是,这些士族另有一个高超的政治家作为主持人。
庾氏:庾亮;
抓捕司马乂的,是东海王司马越。
最后的成果,是政权落入庶族出身的刘裕之手,并且把魏代汉、晋代魏的法度也走了一遍。公元420年(元熙二年),晋恭帝司马德文让位于宋王刘裕。东晋终究在内哄中灭亡,共一百零四年,十一帝。
但是贾充却成为司马家属的虎伥,小天子曹髦就死在他的手里。当时曹髦因为不满大权旁落,带领亲兵攻打司马昭的相府,相府的兵丁并无一人胆敢上前。贾充却大喝一声说:相公养兵千日,不就是为了用在此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