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4章 官治天下[第1页/共11页]

当然,明清的总督和巡抚,从实际上讲都是中心派驻处所之专员,也都兼有中心当局的官职和官衔,严格地说不算处所官。布政使和按察使,才是省长。唐的道,宋的路,元朝的行省,刚开端也不是行政区。但,县的下级构造和下级带领越来越多,倒是不争的究竟。

军官 —— 卫将军 同上 —— 同上

汉朝的储备官,是郎。

但,张汤也是苛吏,他的词讼之下冤案很多。大司农颜异,就是被他妄加罪名害死的。汲黯也指出,张汤办案唯上不唯法,皇上讨厌的就设法诽谤,皇上喜好的就曲意回护。叨教,这能算是好法官吗?[2]

兼,兼任某官。兼与平、领、录的辨别,在于前者是兼官(有官职官衔),后三者是兼事(无官职官衔)。

苛吏张汤是他杀的。[1]

九卿 宗正 宗伯 掌支属诸事件 同上 平帝时改称“宗伯”。

更可贵的是,汉朝还建立了储备官轨制。恰是这一轨制,打通了官、吏两道,贯穿了儒、法两家,包管了帝国的人才辈出和吏治之隆。

九卿 廷尉 大理 掌刑狱 银印青绶中二千石 景帝时改称“大理”。

宁,丧假,也叫告宁,普通三年。

更首要的是,封建期间的君臣干系是逐级尽忠的。家臣只尽忠大夫,不尽忠诸侯;大夫只尽忠诸侯,不尽忠天子。大夫一齐造反,则举国皆反;诸侯一齐造反,则天下皆乱。中心集权的帝国,岂能承认这套逻辑?

克己营私,忠于职守,张汤是清官。

明显,这内里只要大司农(财务部部长)、大鸿胪(交际部部长)、廷尉(公安部部长)和中尉(都城卫戍司令),能够算是中心当局官员。其他,则都是天子的家臣:光禄勋是门房和侍卫队长,卫尉是近卫军司令,太仆是马车夫,太常、宗正和少府则是天子的大管家。

这当然为帝国所不能接管。

三太 太保 —— 同上 同上 同上

但是天子的家臣,却又同时管国务。比如担负参谋的博士,便附属于太常;卖力群情的大夫,便附属于郎中令;作为秘书的尚书,则附属于少府。

张汤,该如何评价?

郅都是号称“苍鹰”的。他没有任何情面来往,从不收受奉送和贿赂,法律也以“不避贵戚”而著称。当时朝廷主张有为而治,只要郅都厉行酷刑峻法。因而列侯宗室都对他侧目而视,窦太后更是找了个茬要杀他。

例外的是公孙弘。

但,独一中心监察部分,是远远不敷的。是以,还必须往处所调派巡查员,这就是刺史。只不过,汉武帝在调派刺史的同时,还设置了监察区。

秦汉帝国的中心,布局和层次非常清楚。机构,是皇宫、相府、卿寺;首长,则是天子、三公、九卿。天子在汉朝也被叫做县官,宋朝则叫官家。这就是说,天子不但是天子,是君主,也是最大的官僚。

察举是帝国中心极其正视的一件事。元朔元年(前128)十一月,汉武帝下诏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是以,郡守、九卿、礼官、博士,如果不向中心当局保举人才,就算有罪。

当然,即便是直接君主,也要有人帮手。这些助理、帮办或官员,天子的是公卿,诸侯的是大夫,大夫的是家臣。后者在实际上都是前者的兄弟子侄,实际上是族人们一起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叫“家属共治制”。

究竟上郎官的前程相称好。外放可为县令、县长、县丞、县尉,最低也是副县级;内任则可为尚书郎,成为天子的政治秘书,然后步步高升,出将入相。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