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独尊儒术[第1页/共10页]
董仲舒是因为汉武帝命令策问古今治乱之道,才进入天子视野的。恰是在此次对策中,董仲舒提出了以思惟大一统保持政治大一统的主张,明白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是以,这是另一种“焚坑奇迹”。
因为他是新儒生。他很清楚,期间变了,儒学也得与时俱进。畴昔为邦国办事,现在为帝国办事。邦国的君主都是贵族,现在的元首倒是布衣。贵族是熟谙礼节的。让布衣天子刘邦及其部下接管儒学,却并不轻易。
那么,独尊儒术,是真的吗?
可惜,司马迁碰到的不是隋文帝,而是汉武帝。他只能去接受精神的痛苦和精力的屈辱。受刑以后,司马迁“肠一日而九回”,坐立不安,汗流浃背,神情恍忽,一度仿佛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18]
实际上,武帝即位后,起首要免除“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的士,就因为此类人物在当时为数很多,固然他们的目标不是乱国政,只是找事情。
但,这又是一笔不平等的买卖。
汉武帝问:你看汲黯是一个甚么样的人?
士可杀不成辱,李广挑选了死。
元狩四年 前将军 李广 他杀
这时,法律官员的品德品格和代价取向,就变得非常关头。比如董仲舒,恐怕是真有怜悯之心的。他曾经遵循“亲亲相隐”等儒家伦理,挽救了很多人的性命。直到东晋期间,另有人援引董仲舒的判例为本身申冤。[23]
当然。
这事让张汤的父亲对他刮目相看。担负长安县丞(副县长)的张汤之父,便把儿子送去学习法律。学成以后,张汤成为专业法官,从基层法院的办事员做起,一向做到帝国的最高监察官员御史大夫。
德治和儒术,就更靠不住。
的确,司马迁是钦慕孔子的。他称孔子为至圣,由衷地歌颂说:高山仰止,景行去处,虽不能至,心神驰之。可惜,这位巨大的贤人即便再世,恐怕也何如不了帝国的统治者,哪怕是在独尊儒术的期间。[19]
但更首要的,还是最高统治者的偏向。
公孙弘却答:体味臣的以为忠,不体味的以为不忠。
吃得开的启事是他既懂政治又懂停业。
贵族精力,是要用生命来支撑的。
这类痛苦,汉武帝晓得吗?
成果,闹出风波来了。
这当然很糟糕。
汉武帝很对劲。
司马迁被判处的是极刑。遵循当时的律条,极刑能够用钱赎买,也能够用腐刑顶替。但是他没有那么多钱,四周的人也不肯伸出援手。如果像李广那样去死,则《史记》没法完成。司马迁别无挑选,只能接管腐刑。
元鼎二年 御史大夫 张汤 他杀
所谓“词讼吏”便应运而生。
圣不圣,不好说。不迂不腐,是真的。
看来,免除百家的说法是能够筹议的。实际上武帝他们也没有把诸子百家都赶尽扑灭,更没有派人派兵烧毁官方的藏书。真正要毁灭的,是风险政权的纵横家。
长年在边陲保家卫国的李广,是被匈奴称为“汉之飞将军”的。他曾经活捉匈奴的射雕豪杰,也让匈奴耐久不敢来犯。汉文帝乃至感慨他生不逢时。文帝说,李广如果生在高帝期间,封万户侯又算甚么!
此时,研讨诸子百家的博士都已被免除,天子的参谋团只剩下五经博士。五经就是儒家典范《诗》、《书》、《易》、《礼》、《春秋》。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实在就是动用国度力量和经费,为儒家培养交班人。
宦途即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