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注释[第4页/共5页]
[17]事见《左传·襄公十年》。
[8]请参看《国语·越语下》。
[14]伍子胥之谋,语见《左传·昭公三十年》;阖闾扰楚,事见《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38]事见《左传·昭公十年》。
[10]事见《史记·张仪传记》。
[9]勾践灭吴一百三十九年后,越王无彊伐楚,兵败身亡,越国实际上不复存在。
[20]事见《左传·昭公四年》。
[15]《淮南子·原道训》称:“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因而民人被发文身,以象麟虫。”
[24]前人以一车四马为一乘,二十乘即二十辆车,八十匹马。
[47]春秋时,县大于郡;战国和战国今后,郡大于县。
[16]请参看《史记·楚世家》。
[11]荀子比较过分歧王国的军事轨制,以为像齐国那样用钱嘉奖的雇佣军式军队是“亡国之兵”;魏国那样用免税来嘉奖的是“危国之兵”;用赐爵来嘉奖的秦军最有战役力。正如齐军打不过魏军,魏军打不过秦军,秦军也不成能克服齐桓和晋文,更不成能克服商汤和周武的军队。因为齐桓、晋文靠的是规律严明,商汤和周武的则是仁义之师。请参看《荀子·议兵》。
[13]请参看沈长云、杨善群《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15]关于对商鞅变法及其立法和法律的评价,请参看易中天《帝国的闭幕》和《先秦诸子百家争鸣》,那边面有更详确的阐述。
[16]事见《左传·襄公八年》。
[13]见《论语·宪问》。
[23]一战而霸,语见《左传·僖公二十七年》。
[10]郑国兼并戴国,是在鲁隐公十年(前713)。齐国兼并谭国,是在鲁庄公十年(前684)。今后,《春秋》开端利用“灭”的观点。
[19]据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姑苏市西南胥门外越城,即越军围吴时所筑。
[6]事见《史记·孟尝君传记》。
[8]请参看吴晓波《浩大两千年》。
[18]事见《左传·僖公四年》。
[13]中汉文明的“三个独一”是:1、第一代文明中,独一未曾间断、持续至今的;2、持续至今的文明中,独一没有信奉的;3、没有信奉的文明中,独一具有天下性的。请参看本中华史之总序《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18]春秋止于何时,学术界有争议。但《春秋》经文止于鲁哀公十六年(前479),最后一行是“夏四月己丑,孔丘卒”;传文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最后一行是“智伯贪而愎,故韩、魏反而丧之”。三家分晋,则在鲁悼公二十八年(前440),间隔吴国灭亡三十三年。
[34]见北岛《答复》。
[33]事见《左传·定公八年》。
[15]以上事见《左传》之定公三年、四年。
[15]请参看《论语·季氏》。
[3]郑立国,是在公元前806年(周宣王二十二年)。庄公即位,是在公元前743年(周平王二十八年);克段,是在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鲁隐公元年);归天,是在公元前701年(周桓王十九年)。
[4]本节事见《左传·隐公四年》、《史记·卫康叔世家》。
[5]以上事见《左传》之宣公十四年、十五年。
[31]事见《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5]据《左传·昭公三十年》,吴王阖闾灭徐,徐君“断其发”以示臣服。至春秋末,人们仍称“吴发短”,见《左传·哀公十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