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A-
默认
A+
护眼
默认
日间
夜间
上下滑动
左右翻页
上下翻页
《逸羽风流》 1/1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第138章[第1页/共4页]

[3]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

上巳原定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以是叫上巳),旧俗以这天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但是自曹魏今后,把节日牢固为三月三日。厥后变成了水边饮宴、郊野游春的节日。杜甫《美人行》:\"三月三日气候新,长安水边多美人。\"浴佛节传说四月初八日是释迦牟尼的生日。《荆楚岁时记》说,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洛阳伽蓝记・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端五(端阳)蒲月初五日。《荆楚岁时记》说,屈原在蒲月五日投江,人们在这一天竞渡,表示要挽救屈原。(厥后又把船做成龙形,叫龙舟竞渡。)关于端五节的传说很多。唐朝今后,端五节被规定为大节日,常有犒赏。杜甫《端五日赐衣》:\"端五被恩荣。\"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传闻伏是隐伏避盛暑的意义[48]。伏日祭奠,以是也是一个大节日。普通所谓伏日,约莫指的是初伏。杨恽《报孙会宗书》:\"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七夕七月七日。《荆楚岁时记》说,七月初七日的晚间是牵牛织女集会之夜,人间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酒脯生果于庭中,以乞巧。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中元七月十五日[49]。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品入口,即化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50]。后代把中元当作鬼节,有施饿鬼等等科学行动。

扶风 2014/6/25 8:26:38第14节:中国当代文明知识(14)

[5]蟪蛄(huigu),一名寒蝉。旧说,寒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寿命不到一年,以是说不知春秋。

除夕这是正月月朔日。

中秋八月十五日。人们觉得这时的玉轮最亮,所以是弄月的佳节。苏轼《水调歌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彼苍。\"重阳(重9、九日)玄月初九日。前人觉得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以是称为重阳。前人在这一天有登高喝酒的风俗。据《续齐谐记》所载,费长房对汝南桓景说,玄月九日汝南有大灾害,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能够免祸。这是普通人以为重九登高的来源,但不必然可靠[51]。王维《玄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就是冬至节。冬至前一日称为小至。前人把冬至当作是骨气的起点[52],从冬至起,日子一每天长起来,叫做\"冬至一阳生\"[53]。前人又以为:夏季来了,春季就要跟着到来。杜甫《小至》诗:\"冬至阳生春又来。\"腊日腊是祭名。《说文》:\"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可见汉朝的腊日是冬至后第三个戌日。但是《荆楚岁时记》以十仲春初八日为腊日,并说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以逐疫。十仲春初八日是普通的解释,到明天另有\"腊八粥\"的民风。杜甫《腊日》诗:\"腊日长年暖尚遥,本年腊日冻全消。\"又《咏怀古迹》(其四):\"岁时伏腊走村翁。\"我国佛教徒以为,佛祖释迦牟尼是十仲春初八成道的,谓之\"腊八节\"。古印度人习于煮羹粥,传闻,释迦六年苦行以后,恰是因为接管了牧牛女奉献的乳糜羹粥,才规复体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成佛的。以是\"腊八节\"就有了用精彩果蔬杂合煮成适口又滋补、官方喜食的粥糜的传统。关于\"腊八粥\"的记录,最早见于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说是\"初八日……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早晨。除是除旧布新的意义。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以是那天早晨叫\"除夕\"。苏轼《守岁》诗:\"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上述这些节日,不是一个期间的,而是很多期间堆集下来的。

上一章 设置 下一页
温馨提示:
是否自动播放到下一章节?
立即播放当前章节?
确定
确定
取消
pre
play
next
close
返回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