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端平入洛 相位之争[第2页/共3页]
一来是他与淮东制置使赵葵反面,如果打算胜利,提出这一打算的赵葵定然是首功,必定要因功而位居其上;二来他时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已运营襄阳十余年,在襄阳屯田大得胜利,而他又一力促进告终合蒙古攻灭金国之事,也是大功一件,已有了入朝谋取相位的名誉、政绩与资格。
但史嵩之倒是一个为达目标,不吝手腕之人。当时天子严令,而郑清之亦势大,进兵入洛的打算已难以禁止,以是他也只要承诺了下来。但在接下来的战事上,他在火线督运粮草却多加推拖诿顿,终究使得火线兵马粮草不济而致大败。当时火线非是无粮,而是有粮史嵩之却找各种借口以迟延,以使得火线粮草不济。
只是郑清之下台,相位却也没能落到史嵩之手上,而是被名誉、职位仅次于郑清之的副相乔行简下台扶正。不过史嵩之也很清楚,比拟起郑清之来,乔行扼要更轻易对于很多。并且乔行简年纪挺大了,已活不了多久,便是乔行简想兼并着相位不放,也兼并不了几年,他却还年青,等得起。但郑清之的年纪却不比他大多少,如果让端平入洛的打算胜利,使郑清之的相位更加安定,他要等郑清之老死、病死,恐怕要多等个1、二十年。
史嵩之能坐到现在的位置,除了有其叔父史弥远的余荫外,也是因他确切做出过很多政绩,是凭实政而一步步升迁上来的。他悉心运营襄阳十数载,使得襄阳粮草充沛,兵备精美,确有不成扼杀之功。
这些也都是在到临安的路上,尹治平从吕文德口里体味到的。只是吕文德这番话虽也算得是实话,却也少不了拍马屁之嫌。处在史嵩之这等位置上,吵嘴也是从两方面来看。襄阳战事,此番大捷,确切要算他有功。可如果大败,这番不对却也要算在他的头上。
端闰年间,当时的宰相郑清之所主持的“端平入洛”打算失利,并且使宋朝蒙受了极大的丧失。郑清之便不得不引咎辞相,虽理宗下旨挽留,但因满朝风议,弹劾者众,到最后郑清之还是得去相下台。
史嵩之任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时,距现在也不过就七年时候。而因他知襄阳府时所做出的政绩,此次襄阳大捷,也确切少不得他的一份功绩。并且他现在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督都两淮、四川、京西、湖北军马,襄阳兵事本就受他督率辖制,从这方面上说,襄阳大捷,也少不得他的功绩。
绍定元年,史嵩之在襄阳屯田,积谷达六十八万石,效果的确不小。绍定三年,他又在襄阳部属县的枣阳屯田,也再次获得了胜利。也是因襄阳屯田之功,史嵩之被连升两级。
当时金国方才被蒙古结合南宋而灭,蒙古雄师北撤休整,河南空虚,乃是光复河南的良机。时任淮东制置使的赵葵看出了这一良机,提出了进军河南,据潼关而守黄河,光复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归德这三地故京,光复中原的打算,这便是端平入洛的全打算。只是打算虽好,履行却不到位,使得通盘落败,还蒙受极大丧失。
在谋相位之路上,谁是他的敌手,史嵩之看得很明白。究竟上,他看得也很准。嘉熙二年,他拜插手政事,这已是实际上的副相。而这时候,乔行简已是八十余岁的高龄。三年,乔行简因病辞相,他便拜为了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得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