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茶酒文化研究与实践[第1页/共4页]
珍珠泉酒,据《杭州府志/物产志》载,出在雷峰塔之北,南宋将领张俊别墅内,有泉迸出,迭迭如珍珠。宋朝官库在其侧,取此泉水酿酒,故名。
林正秋对于茶酒文明研讨,大多散落在他的各种论文及专著中,早在八十年代初的《南宋都城临安》一书中就有近似考据。在《浙江当代酿酒汗青及文明》、《浙江酒文明》、《浙江汗青与旅游文明》等论文中均有深切浅出的研讨。林传授博览群书,存量丰富,其著作一大特性,就是就一个专题,旁敲侧击,将各种古籍记录的相干内容溶于一炉。从那些零散记录中,去杂存真,比方,一个酒类主题,分门别类,从各种记录中,包含前人的著作或诗词,抽丝剥茧,层层阐发,让人们体味自当代杭州酒文明的演进过程。
注4,元佑四年,苏轼守杭,西湖已半为葑田,水多则溢,水少则干。他当即向朝廷上奏了一份《乞开西湖状》,提出西湖不成荒废的五点来由,此中一点就是朝廷税收将会减少(摘自收集)。
从杭州酿造技术发端一向写到杭州酒品的发卖。杭州的酿酒技术始于东晋,《晏公类要》是晏殊(注1)所编撰的一部古书,记录了东晋初,有裴氏在仙老墩采百花变成酒,人称花酿。唐朝白居易为杭州刺史时,奖饰本地梨花酒。
《东坡志林》记录,东坡蜜酒酿制技术:“予作蜜酒格,与真一水乱。每米一斗,用蒸面二两半,如常法。取醅液再入蒸饼面一两酿之。三日尝,看味当极辣且硬,则以一斗米炊饮投之。若甜饮,则每投,更入面与饼参半两。又三日,再投而熟,全在酿者斟增损也,入水少为佳。”
都城宴饮流行,临安城内酒楼林立。酿造技术日新,呈现了各种百般的名酒。特别是在出产办理、酿造工艺和市场经济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生长。
唐宋期间,龙井已产茶。至明初,龙井茶崛起茶质超越天竺、灵隐等地所产之茶。明朝中叶后,成为江南名茶之一。清初乾隆巡幸杭州,六次幸临龙井品茶。
注释:注1晏殊(991—1055),字同叔,江西抚州临川人。北宋文人,官至右谏议大夫、礼部刑部尚书等,著有《珠玉词》、《晏元献遗文》、《类要》等(摘自收集)。
南宋时,临安茶馆浩繁,较闻名的茶肆有八仙、珠子、潘家边等。这些茶坊大多跟着季候窜改运营种类,力求一年四时都能卖“奇茶异汤”,买卖不减。如夏季卖七宝擂茶、馓子、葱茶或盐鼓汤;夏天卖雪泡梅花酒,或缩脾饮暑药之类的饮料。
赵宋期间是我国当代酿酒业生长的首要阶段,出产敏捷扩大、专卖情势多样。
茶文明研讨
酒文明研讨
酒文明付诸实际,林在著作(注6)中写道,宋朝文献初次记录了葡萄酒的酿制体例,按照《北山酒经》记录了梨酒的创制。《癸辛杂识》(注7)有梨酒的记录。
主编《中国饮食大辞典》
宋朝杭州酒业昌隆
注2《北山酒经》,我国当代独一酿酒专著,作者朱肱(1050-1125),字翼中,号大隐翁,浙江吴兴人,北宋元佑三年进士,官至奉议郞秘书。于政和年间(1115年前后)写成《北山酒经》(摘自收集)。
酒品类另有滋补保健酒,品类达数十种之多。宋时名酒以巴蜀与两浙出品最胜。
西湖龙井,产于西湖群山中的龙井村,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立名天下。
当代名点五十五种、当代名酒七十六种,堆积一百余条饮食成语典故。
在《杭州科技史略》一书中,林专门辟有章节,将酿酒列为“当代杭州手产业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