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南宋对外交往论述[第1页/共3页]
他们在博德起岸,厥后林净因定居奈良,改姓盐濑,以制作中国馒头为生。他将中国馒头的菜肉馅子加以改进,按日本僧人丁味改成豆沙素馒头,并在馒头印上红字“林”作为标记,以示不忘先祖。此细沙馅子的素食甜馒头,不但遭到僧侣欢迎,也为百姓所爱好。
特别记叙了林和靖后代到日本传授馒头制作技艺的事迹,另有一个小故事:
亭正火线石上雕刻了林净因东渡日本,传授制作馒头的故事,这个故事成为中、日二国官方来往的见证与嘉话。
他撰写的《十2、三世纪天下名城-杭州》一文,将南宋期间,我国对交际往,以及政治、经济、科技、文明、社会形状,方方面面,作了详确研讨阐发。
与日本的佛教来往
明州(宁波)海港都会与日本的文明交换。
“绝艺渡东海,梅妻鹤子得传人”
林正秋的杭州对交际换研讨的服从,首要集合在南宋期间的佛教文明交换、饮食文明交换与南宋朝廷的对交际往三个方面,较首要的论著有《中国与亚洲诸邦交换史》,论文类有《当代浙江与日本佛教交换》、《东渡日本的浙江当代名僧》、《元朝浙江与日本的佛教文明交换史》、《南宋的中日佛教文明交换》、《中国当代食品东传日本史述》、《浙江林净因是日本馒头鼻祖》、《南宋杭州的对交际换》等(注1)。
林对于饮食文明交换创作重点放在日本,记录了南宋的豆腐、馒头、面条、饺子、环饼、薄脆饼、柑桔以及梅干、屠苏酒、粽子等传入日本的颠末。
杭州是南宋的都城,寺院多,有着相称稠密的佛教氛围,宁波与杭州的政经、文明与佛教对外相称开放。他按寺院别离记叙了余杭径山寺、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天竺寺、护国仁王寺;明州的阿育王寺、天童寺与露台山的国清寺等与日本的宗教交换。
注2,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比方狷介或隐居。宋朝林逋隐居西湖孤山,植梅养鹤,毕生不娶,人谓“梅妻鹤子”。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回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孺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很久,逋必棹划子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
注释:注1,《中国与亚洲诸邦交换史》中国国际播送出版社1998年版;《唐宋期间浙江与日本的佛文明交换》(杭师院学报/社科版1997年);《元朝浙江与日本佛教交换》(《杭师院学报/社科版》2002);《东渡日本的浙江当代名僧》(《中国与亚洲诸邦交换史论文集》2002年)《元朝浙江与日本的佛教文明交换史》(《杭师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南宋的中日佛教文明交换》(《杭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中国当代食品东传日本史述》(《杭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年)。
这个日本人,川岛英子取出了世代传授的家谱,家谱上切当地写着,这个家属第一代到日本的先祖叫林净因,为林逋(和靖)后代。
他在阐述中,以中、日二国之间佛教交换内容居多,采取处所志上汇集的质料与外洋汉学专家的相干论文,加以评析,特别重视到了日本学者《日中文明交换史》(木宫泰彦着/商务印书馆出版1980年版)的观点,并拔取了几个浙江与日本交换最频繁的处所,诸如,杭州、宁波、露台山、余杭径山与日本的佛教文明交换;都城临安与日本的文明交换;
林对浙江与亚洲诸邦交换的研讨服从较多,特别是南宋期间,临安作为一个大国的都城,已经与日本、高丽、安南、占城、大理、真腊、三佛齐、大食等国度有了来往的汗青。